1947年8月15日,印度聯邦宣布成立之際,製憲會議向一位被稱為“過去30年來的向導和哲學家、印度自由的燈塔”的偉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而此刻,這位偉人卻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自己沒有使印度人團結起來而自責。他在加爾各答絕食一天,並從早到晚在手搖紡車上紡紗。他就是傳奇式的印度“聖雄”甘地。
甘地出身於印度一個古老的中產階級家族。甘地家族因為深受嚴格反對暴力的和平主義教派的影響,厭恨殺生,連蟲蟻也不殺。甘地幼年時以印度神話中兩位聖賢為模範,一位代表誠信,一位象征犧牲。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種姓界限分明的社會,甘地的優越出身使他得以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通過了法律考試。這種教育使甘地認清了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現實。他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還在國外時,他就開始從事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大學畢業後,他返回印度。不久有公司請他到南非辦一件訴訟案,沒想到在去南非的途中發生了一件極令他感到屈辱的事,並因此改變了他一生。
公司為他買了到南非聯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亞去的頭等車票。火車抵達第一站彼得瑪利茲堡時,有個歐洲白人走向車廂包房。這白人一見到有色人,盡管其衣著是英國式的,仍怒衝衝召來車長,責問為何叫他與“臭苦力”同房。甘地不肯去行李車廂,就被驅逐下車。甘地說,這是他“生平從未受過的侮辱,我的積極非暴力行動就從這天開始。”
不久甘地就四出闡釋非暴力主義思想。他告誡南非的印人,要清除使印度教徒與回教徒分裂的古老仇恨。他向愚昧無知的人群諄諄教誨兩條誡命:一是要清潔,二是做人要絕對誠實。同時,甘地開始譴責南非政府的種種歧視法規,如限製印度人旅行、禁止罷工、隻承認基督教式的婚姻為合法等等。直到5萬印度人參加這個真理力量運動後,南非政府終於頒布了一項曆史性的革新法案。1915年,甘地回到了印度。
當時的印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無數的公侯王國及土邦組成。五花八門的宗教與迷信,龐雜的教派、儀式與種性等級製度,他們周期性的盲信狂熱發作時,就互相屠戮。最為驚人的是那些稱為“不可觸摸”的賤民,為數約5000萬,社會視之如麻風病人。他們不得居住在村中,或從公用井中取水,也不得進特權階級的廟宇,他們走近時必須大喊“不潔!不潔!”叫人避開。
甘地創辦了一個靜修院,鎮靜地宣布:歡迎賤民!他稱他們為“神的子女”。
他這樣蔑視禁忌,連他最忠誠的信徒也嚇壞了,他柔順的妻子在驚駭之餘警告他說,這樣“玷汙”靜修院一定不會成功。此後多年,甘地都受到正統的印度教徒的攻擊,成群的少年臥地攔阻他乘的車輛。他的車子被擲石襲擊時,他會下車直走入暴怒的人群中,有時太憤懣了,就大聲喊道:“殺了我吧!怎麼不敢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