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為什麼會有經濟危機,它從何而來?(1 / 2)

經濟危機可謂是近二百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治之症”,要研究和“對付”它?就要了解它是如何產生的?如保發展的,它要產生什麼的作用和影響。我下麵先就這些問題試論證之。

所謂“經濟危機”,就是說經濟方麵產生了傷害或破壞性的情況,它的基礎是經濟,那麼經濟方麵的基礎是什麼?是買賣,買賣是什麼?買賣是貨物與貨物、貨物與錢幣或錢幣與錢幣之間的流通,這幾方麵一旦出現反常情況,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一切經濟行為都是以人的需求為中心而運轉的,我認為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是以人們“物以需為貴”、“物以稀為貴”和“物以好為貴”的心理為基礎的,這符合了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及自我實現需要的需求層次理論。因為“物以需為貴”,所以有了人們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經濟行為,在這個條件規則下,假如有一幫人生活在一個盛產寶石的荒島上,這個荒島上隻有少量的糧食,那麼糧食就遠比寶石重要;因為“物以稀為貴”,所以在現實世界中,稀少的寶石遠比糧食貴重;又因為“物以好為貴”,所以人們在生活用品中講究品牌,注重所用物品的質量和信譽。

下麵我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解說一下經濟危機的形成和發展。在人類還處於部落時代的時候,買賣行為就開始了,主要是以物品交換的形式進行的。部落漸漸發展成村莊和城市,買賣行為就頻繁起來,這時物品交換對進行大宗貨物交易就很不方便,於是人們開始以某一種較為稀有的東西做為通用替代品,如貝殼、金、銀、銅等,於是形式上的貨幣出現了。至國家形成以後,人們對這些東西所能代表的貨物數量往往不能達成一致,於是又對這些物品規定了明確的價值標準,於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誕生了。貝殼由於量大和易碎,最先退出貨幣市場,黃金由於太稀有,所以一直是價值最高的錢幣,青銅和白銀曾經在曆史上大行其道,占據了迄今為止經濟曆史發展的大部分空間,其中青銅貨幣比白銀在時間上更早和更長。

再從從事商業活動的人方麵來講,原始社會大多是個人、家庭或部落之間的貨物交易活動,還沒有形成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至奴隸社會時期這一職業開始出現,但也大多是個人或家庭為主,或同一行業的人組成一個大商幫,如絲綢之路上穿越在大漠中的駝隊,直至封建社會中後期,上下級等多級關係的商業組織才得到了大發展,有些組織的規模甚至橫跨上千裏甚至上萬裏,這樣其現金流再用金屬貨幣來運轉已非常的不便,於是紙製的票據和鈔票出現了,並且一直興盛到現在。而科技的進步和信息交流的方便,更催生了帳戶彙兌、信用卡、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價值的支付方式。

而在上述商業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危機也是一路尾隨的。那麼經濟危機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並非是19世紀時,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出現是在這個時候。最早的經濟危機其實是隨著買賣行為的出現便開始出現了的,隻是開始是小範圍的,某些行業或方麵的危機,隨著全球化的出現,它才轉化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

在人類還處於部落時代時,部落中或部落間各種商品量多與少的變化,就可能引起經濟危機。比如一些天災、戰爭等,如旱災、澇災、蝗災會造成糧食欠收,致使糧價飛漲,那麼以糧食為中心的經濟危機便出現了;而動物瘟疫、寒冷天氣,會造成遊牧部落的牲畜大量死亡,這也會給他們造成經濟危機;戰爭的巨大破壞力帶來的危機則是全方位的。因那時的生活條件差,這些危機往往會給人們帶來直接的死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