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經濟格局的進一步調整
這次經濟危機的打擊是如此沉重,以致各國的工業生產遲遲不能恢複到危機以前的最高水平,危機遍及工、農、商、金融等各行各業。危機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普遍陷入了特種蕭條之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被強拉回到20-30年前的水平,工業生產下降了37.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積累和發展,使這次經濟危機後的蕭條時期拖得特別長,一直持續到1933年。
總的來看,這次危機使世界各國進一步加強了貿易保護,並調整了各國經濟的相對地位。英、德、日等國采用正確的措施及時應對危機,提高了其國際市場份額占有率;美、法兩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遲緩、乏力,國際市場份額占有率則大幅下降。
美國的損失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於1913年時的36%。美國所擁有的巨額戰爭債務資本化為烏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如1938年美國國外投資存量減少為115億美元,比1929年減少三分之一。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國的進口份額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
英國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奪回了世界貿易總額的首席位置。英聯邦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國關稅特惠製。德國也在其統治區及殖民地(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實施貿易封鎖。在亞洲市場上,美國的貿易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日本和德國。美國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重新奪回失去的國際市場份額,並再度稱雄世界的。
把美國拉回人間的“羅斯福新政”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1929年10月24日,美國曆史上稱之為“黑色星期四”,而在同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麵時不談別的,隻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淒涼景象所代替。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這時危機已持續了3年半,羅斯福上台後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誌,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係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這些應對危機的一係列政策後來被稱作“羅斯福新政”,其核心是改革、複興和救濟。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製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全方位和根本性“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製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複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係。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譽很快恢複,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增加了近20億美元!羅斯福采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