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彙,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設備。從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額由11.5億日元增至21.8億日元。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在1933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危機的源頭
美國總統柯立芝1928年發表的國情谘文,其中充滿了洋洋得意的味道,不僅對現實十分滿意,而且對未來也充滿信心。其背景當然是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美國經濟也是一片看好,所以被稱為“柯立芝繁榮”。然而,這一切卻在1929年10月出現了巨大的轉折。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裏有兩隻雞,家家有兩輛汽車”,“要讓貧窮從這個國家消失”。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卷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如同一場噩夢,給美國和歐洲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1929-1932年的經濟危機由美國而起。雖然20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了經濟繁榮,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使經濟發展之中潛伏著危機。
首先,美國20年代的經濟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之上,一些壟斷組織控製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造成了國民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衡和貧富差距的越來越大。一方麵,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另一方麵,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美國農業在20年代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可占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的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生活,成千上萬的個體或家庭經營者紛紛破產,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的總收入中不足24%。這就限製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了國內市場的相對狹小。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製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外,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紮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保證生活溫飽都成問題。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再次,分期付款及其帶來的銀行信貸的膨脹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上盛行分期付款的購貨方式,以此來刺激消費,但也造成了市場的虛假繁榮局麵。這種繁榮並沒有反映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鼓勵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但資本家為了追逐眼前的利潤,仍盲目擴大生產,致使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
另外,無限製的股票投機活動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線。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十分普遍,不少平民百姓也參與其中,並將它作為快速發財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扔進股市,還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不少人直言炒股的動機就是想乘機賺一把,根本不談什麼投資理財。當人們尚不具備成熟的投資心理時,看到“可以大膽地炒了”的報道,投機心理一下被刺激起來,膨脹著的熱情與衝動,而把風險拋到了腦後,這將是什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瘋狂的炒股投機導致股票價格被不合理地抬高,有些股票以其賬麵價格3-20倍的價格賣出,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虛假泡沫和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體係的崩潰準備了條件。在正常的情況下,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國民經濟的狀況,但由於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大幅度地抬高了股價,與事實背道而馳,使其無法真實地反映生產和市場的情況。隻有當工業生產惡化的實際情況被充分暴露出來,並通過股價大幅跳水反映出來,人們才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雖然當時一些美國的銀行巨頭也出手企圖救市,但根本無濟於事,根本阻止不了股市的崩潰。因此,以1929年10月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後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曆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