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957-1958年——二戰後的首次經濟潰退(1)(1 / 3)

20世紀30和40年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戰爭摧殘很多國家的經濟,更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又在經濟上比拚開來,經過十年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經濟全麵高漲的繁榮階段,至50年代中期,朝氣蓬勃的前進狀態更讓人們欣喜不已,對美好的生活前景充滿了信心。

這個時期,世界範圍內都有繁榮的經濟陽光普照著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工業部門,特別是新興工業部門,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先進技術的廣泛采用,帶來了社會財富的不斷升級,固定資本的投資熱潮也在這陽光的照耀下興旺起來。在這個爭先恐後發展經濟的前進隊伍中,日本和德國奮力急步前行,跑在了隊伍的最前麵。

社會的繁榮總在不斷吊著人們的胃口,投機帶給人們發財的欲望從來不曾減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以往的教訓,紛紛把錢扔到了深不可測的股市。拿美國來說,從1955年到1957年,這段被稱為戰後美國經濟最繁榮的時期,股票投資增長率超過10%,可想而知,人們對於股票投資的青睞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在這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鼎盛和爛熟的時期,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內裏卻蘊藏著“忽喇喇大廈將傾”的深刻危機。因為這次的繁榮完全是依靠金融投機支撐起來的,一旦繁榮的虛假泡沫漲破,金融係統崩潰,實業也必將大規模破產。繁榮與危機總是環環相扣,錯綜複雜,市場表麵繁榮的背後,其暗含的風險卻逐漸凸現。

在豐厚利潤的刺激下,個人信用高度膨脹,投機活動猖獗,銀行大量憑空頭期票放款給那些資本額很小的公司,危機逐漸開始冒頭。現金流是商戶的命根,人氣是賣場的命根。麵對物價的逐級上漲,熙熙攘攘的市場上隻聽見小販的叫賣聲,購物者卻屈指可數。工人的薪水被逐級壓低,所掙得錢根本供不起家裏的給養,百姓的觀望情緒越來越濃重,購買力下降,商場也不敢進太多的貨,工廠的庫存越來越多。生產的擴大和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1957年3月,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終於首先在美國爆發了,緊接著國內的投資項目紛紛下馬,留下了一大批的破帳、爛帳。

二戰改變的世界經濟地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僅全部推翻了此前的國際關係格局,而且徹底改變了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根基和方向。

1953年,美國通過中央情報局策劃了伊朗政變,推翻了民主獨立的伊朗政府,扶持美國傀儡的巴列維國王,取代了英國在二戰前的統治地位。加上對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控製,美國已經在戰略重地--世界經濟能源倉庫中東,形成三把鉗子的姿勢,牢牢控製住了分散的阿拉伯人。

看到美國靠發動國際戰爭撈到了便宜,蘇聯也想效仿一番,於是在以巴衝突中插進一隻腳,向埃及提供可以和以色列先進武器抗衡的蘇製武器。

看到美國和蘇聯都有所行動,英、法兩國也不甘落後,開始尋找機會製造戰爭。當美國和西歐停止向埃及正在修築的阿斯溫大壩提供貸款,引起埃及總統納塞爾的強烈不滿,便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采用征收“過河費”的方法來保證修築大壩的資金時,英法終於找到了“合理”的借口,開始聯絡以色列,對埃及展開軍事入侵,並占領了蘇伊士運河。但是,當時英、法兩國的元氣還沒從二戰的廢墟上恢複過來,在經濟上對這場戰爭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兩國聯合向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會申請援助。美國自然不會放過任何有利可圖的機會,便借機要挾英法,提出以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運河區和英法軍隊退出作為經濟援助的交換條件。一塊大肥肉就在眼前,隻可惜掛得太高夠不到,經過痛苦的煎熬,英、法不得不退兵,從此美國完全控製了中東地區。

這一事件標誌著英、法兩國徹底與世界霸權地位的終結。在1948年,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管轄權,讓以色列獨立之後,還控製著埃及。但在1951年,埃及國內發生革命,納塞爾上台,推翻了國王體製,建立埃及共和國。本來還支持英法行動的美國,在最後時突然變卦,並在聯合國會議上通過停火協議要求英法退兵埃及,但被英法否決。強霸的美國看到英法如此不識抬舉,隨後又通過聯合國大會運作,最終逼迫英法退兵。英國勢力遭受此打擊之後,伊拉克的一幫軍官在埃及領導者納塞爾的激勵下,隨機發動政變,推翻國王,也成立了共和國,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英國的埃登政府也因此事件而倒台,之後的英國人明白了一個道理:誰才是這個世界的真正老板。此後,英國外交政策總是以美國馬首為瞻,亦趨亦行。法國則走上與美國分道揚鑣之路,先是和德國(當時的西德)和好,為最終的歐盟成立建立基礎。當然,法國人從來都是比英國人慢幾拍,直到後來的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獨立,才讓他們真正明白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