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經濟危機會不會永遠休止,不複出現,其實這個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隻要人的投機之心不會休止,那麼經濟危機就不會休止。
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過度欲望與不良的利益追逐方式則會推動經濟的泡沫性膨脹,在這樣的時期,就是經濟繁榮期,而等膨脹得夠大的經濟泡沫破滅時,經濟危機便會悍然來襲。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一點,就是每一次經濟恐慌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即它們都緊接著一段表麵上的繁榮期之後發生,將繁榮的景象從天堂拉回地獄,從而暴露出這種繁榮的泡沫成份。這種規律屢試不爽,時至今日亦然,每當我們發現可以不必通過艱苦緩慢的實幹,就能輕鬆大發其財之時,就可以十拿九穩地斷言,危機時期即將來臨。
美國現代史上有過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結構性危機、21世紀初金融股市危機的衝擊,這些危機前有過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20世紀60年代的繁榮和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可見,繁榮與危機密切相關。
那麼如何看待經濟危機?俗話說“有得必有失”,不良的“得”往往會換來應有的懲罰。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劍橋大學的演講中所說的一句話:“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決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產生衝突。經濟學說應該代表公正和誠信,平等地促進所有人,包括最弱勢人群的福祉。”溫家寶總理還指出:“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2008經濟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因為缺少了基本道德的經濟發展,便是不健康的經濟發展,那麼它定期“病(經濟危機)”上一場,實在是對“身體(經濟本身)”的有益調整。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經濟危機本身不是病態的,相反,它是對先前病態經濟的一種調整,使之走向正常和健康的軌道上來。
而對普通百姓來說,金融危機還是一次難得的全民性的風險教育,它用事實教育大家,投資不等於理財,在繁榮時期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理智考慮風險,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合理分配自己所賺取的每一分錢,建立能經曆風雨考驗、穩定長期增值的賬戶、為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斷添磚加瓦,才是理財的真諦。
本書全麵講解了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出現以來所發生的11次經濟危機,綜合論述了這些危機出現的原因、過程、造成的影響、各國的應對對策和被其改變的政治經濟格局等。論述全麵而深刻,分析精辟獨到,語言通俗透徹,可謂是一部視角獨特的世界經濟發展史,並且人人都能輕鬆讀懂,人人都能從中認識和了解經濟危機,並在一定程度加強對它的預防措施。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厚今薄古,在充實講述曆次經濟危機的基礎上,結合以往的曆史經驗和眾多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重點分析論述2008年以來並且如今仍在進行中的這次經濟危機,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對中國有較大影響的經濟危機,本書講解了它的形成與進展,並對其今後的發展趨勢,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應對對策,普通百姓的應對措施等作出了講解和預估,故也有現階段的實用性。希望讀者朋友看過本書,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危機的出現有所了解,並在日常理財和工作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