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華正茂(2)(2 / 3)

璋(1)——子忠(2)——整(3)——海(4)——臻(5)——永祥(6)——世廣(7)——繼芳(8)——生汭(9)——槃(10)——鬆齡(11)

蒲鬆齡先輩,從蒲璋到蒲槃,都沒有出將入相、建功立業的事跡,也無名標史冊的錦繡文章。始祖蒲璋是在元代後期家族遭受毀滅性打擊中存活下來的唯一男子,關於他,有兩條相關記載:

相傳傾覆之餘,止遺藐孤,故吾族之興也,自洪武始也。

(蒲鬆齡手稿《般陽土著·族譜引》)

始祖諱璋,配楊氏,子五。相傳蒲氏為元世勳,寧、順間,有夷族之禍,刑戮之餘,止遺藐孤,時方六七歲,匿外祖家。外祖楊氏,居村之北楊家莊,遂以母姓為楊。元鼎即革,始複舊姓。厥諱璋,即今始祖也。

(《蒲氏世譜》卷一)

元寧宗懿璘質班於公元一三三二年八月即位,在位五十三天就死了,其兄妥懽帖睦爾即位,是為元順帝。所謂“寧順間”其實隻有一年,即公元一三三二年。洪武元年是公元一三六八年,假設一三三二年遭遇滅族之禍藏到外祖家的蒲璋六歲,洪武元年已四十二歲。至於蒲家為何在寧順之間遭滅族之災,蒲鬆齡在世時已找不到可靠記載。後世冒出一種強調蒲姓重要性的裏巷傳說:蒲姓有功元朝,權傾朝野,皇帝夢見金鑾殿上長滿蒲草,懷疑蒲姓想奪權,下令剿滅。這樣的描述已不能算曆史,而接近聊齋故事了。

蒲鬆齡六世祖蒲永祥以道德文章在鄉裏享有威望,知縣也向他請教。他因齒德並茂被推舉為鄉飲酒禮的“耆”(即雖無功名卻德高望重的鄉民代表)。高祖蒲世廣是縣學廩生(享受朝廷津貼的秀才),年方弱冠,便有文名。蒲家文學傳統從他開始,但他沒留下什麼傳世之作。曾祖蒲繼芳是庠生,去世很早。祖父蒲生汭默默無聞。蒲鬆齡先輩中功名最高的是其叔祖蒲生沇,明代萬曆乙酉(1585)中舉人,壬辰(1592)中進士,是著名孝子,少時失怙,讀書刻苦,事母至孝,從不違抗母命。中進士後選玉田知縣,聽說老母在家鄉患病,在縣衙哭得湯水不進,吐血數鬥而死。《聊齋誌異·夢別》寫他臨死向朋友托夢告別:

一夜,夢公至其家,黯然相語。問:“何來?”曰:“仆將長往,故與君別耳。”問:“何之?”曰:“遠矣。”遂出,送至穀中,見石壁有裂罅,便拱手作別,以背向罅,逡巡倒行而入。

蒲鬆齡的父親蒲槃,字敏吾,幼時攻讀經史以求聞達,在科舉考試中沒有收獲,漸漸喜歡陶淵明,為求生計,棄文經商,白天取蠅頭之利,夜晚點燈攻讀,一些飽學秀才也比不上他的學問。蒲槃原配孫氏早卒,續娶董氏,長子夭亡,蒲槃年逾不惑還沒兒子,遂過繼弟弟蒲柷之子。蒲槃認為膝下悲涼是因做善事不夠,便修廟塑神,周貧濟困,把自己村東一片地施為關帝廟膳田。災荒之年,他按日向窮苦村民舍米,救活不少人。後蒲槃連添四個兒子:兆專、柏齡、鬆齡、鶴齡。嫡妻董氏生三子,妾李氏生一子。蒲鬆齡是董氏所生次子。蒲家人認為,多子多孫是蒲槃善有善報。

蒲槃棄儒經商後,家境漸漸富裕,他為人忠厚,大手大腳,喜歡為公眾事業出力,存不下多少錢。裏中無賴、族中強梁常常借錢不還,或東偷西摸,發生財物爭執時,強梁者在門前高聲叫罵。蒲槃相信“讓人一步天地寬”,遇到這種事,唯閉門塞耳,敬而遠之。幼小的蒲鬆齡覺得父親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豪傑很不一樣,但又發現,父親在鄉裏之中很有威信,族內發生什麼衝突,常找父親判明是非。父親的話常常讓爭執雙方言聽計從。蒲鬆齡又很願意做父親這樣忠厚待人的長者。

五 先祖民族之謎

蒲鬆齡寫的《般陽土著·族譜引》稱其遠祖為般陽路總管蒲魯渾與蒲居仁,但“曆年久遠,不可稽矣”。可見蒲鬆齡對他認定的先祖身世已考察不出。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卻有蒲鬆齡先祖民族歸屬的熱烈爭論,出現回族、蒙古族、色目人等說,主要因為蒲魯渾和蒲居仁的名字:

主要依據:其一,蒲居仁和蒲魯渾曾擔任元代般陽路總管,而元代擔任總管者多為色目人,色目人中回回居多。其二,蒲魯渾的姓名不像漢族,“蒲”是宋代以來從西亞等地移民中國的穆斯林常用姓氏。“蒲魯渾”即“不魯罕”、“不兒罕”另一譯法,“魯渾”是阿拉伯語“靈魂”之意。其三,宋代蒲壽庚先人從西域來華定居福建,信奉回教。蒲壽庚因助元滅宋有功,封鎮國上將軍,其孫蒲居仁曾任福建都轉運鹽使。福建《蒲姓族譜》說:“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脈。”福建蒲氏家族有小澡浴和大澡浴習慣,即回教“小淨”、“大淨”。持回族說者還提出:元明之際,福建蒲姓人“慘遭兵燹,流離失所,靡有孑遺”。淄川蒲氏也幾乎同時遭滅族之禍,兩地蒲姓遭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