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華正茂(2)(1 / 3)

吳三桂是武舉出身,承吳襄父蔭授都督指揮,因參加舅父祖大壽的軍事集團,飛黃騰達,率精兵四萬鎮守山海關,成為明王朝的“北門鎖鑰”。崇禎皇帝死後,到底降李自成,還是降清兵?吳三桂騎牆觀望。一方麵接受大順政權四萬犒銀,一方麵與多爾袞秘密書信來往。在李自成義軍強大壓力下,他準備率眾歸降,行至灤州,聽說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奪去,“衝冠一怒為紅顏”,奔歸山海關,直馳清營,“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為誓”,向多爾袞薙發稱臣,引進清兵十四萬,擊敗李自成軍。

多爾袞自知勢單力孤,要鯨吞中原,必須與漢族官僚地主勾結,他宣布率兵入關目的是“義兵之來,為爾等複君父之仇,所謀者惟闖賊”。無恥的漢奸遂把薙發歸降的醜行,變成“複君父仇”、“吊民伐罪”的“義舉”。五月,多爾袞鐵騎進北京,口氣全變,野心畢露,宣布“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難軍民,皆吾赤子”。多爾袞議定建都北京。十月初一,六歲的福臨在北京即皇帝位,是為清世祖。“號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在漢奸洪承疇、吳三桂扶助下,滿清貴族成了神州大地主宰。福臨年幼,以多爾袞為攝政王。多爾袞采用漢奸獻計,下令禮葬崇禎夫婦,令臣民戴孝三天,追諡崇禎皇帝為莊烈湣皇帝,墓號思陵。歸降官吏皆官升一級。被明朝皇帝革職的官吏及山林隱士亦錄用,以此收買士大夫。多爾袞命英親王阿濟格率師西進,追擊李自成軍。順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殉難。肅親王豪格進軍四川,鎮壓張獻忠軍。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張獻忠遇難。豫親王多鐸進軍江南,征討南明,向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發出誘降書。史可法拒降,固守孤城十餘日,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多鐸勸降,史可法回答:“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誌不可屈。”慷慨就義。清兵屠城,殺人數十萬,揚州成骨山血海。同年,多爾袞下“薙發令”,“不隨本朝製度者,殺無赦”。漢族人民認定蓄發是民族標誌,薙發無異於滅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反薙發鬥爭十分激烈,嘉定遭受三次屠戮,死難數萬人,浮屍滿河。江陰反薙發抗清軍民擊斃清軍數萬,城破後,清軍下令“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在江陰屠城三日,被殺十七萬二千人,全城隻有五十三人幸免於難……

經過改朝換代的慘烈鬥爭,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始長達二百餘年,並將中國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統治……

全國朝代更迭慘痛如此,山東如何?

蒲鬆齡出生的一六四〇年前後,山東百姓災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六三八年,蒲鬆齡出生前兩年,皇太極派兵攻明,從臨清渡過運河,進入山東,攻占濟南。明德王被俘,山東城池被攻破五十多處,擄良民四十六萬之眾,劫金銀百萬兩。

一六四一年,崇禎十四年,蒲鬆齡不到兩歲時,皇太極派炮兵轟錦州。一六四二年,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清兵攻陷薊州,轉至山東,連破八十餘城,殺明宗室魯王,俘獲人口三十六萬,牲畜三十二萬餘頭,回師路經北京,明軍無力阻攔,放其回到盛京。

短短三年間,清兵兩次掃蕩山東,殺人百萬,所到之處,燒殺擄掠,雞犬不寧。清兵入關定鼎北京後,各地抗清起義風起雲湧,清朝統治者惶惶不可終日。山東人民的起義尤引人注目。一六四四年,兗、沂、鄒、滕農民抗清隊伍有幾十支,最大一支達數萬人之多。他們建營立寨,攻城略地,五兵火器,樣樣俱全。旗幟上大書標誌李自成義軍的“闖”字,清兵望風披靡。同年秋天,李自成餘部趙應元在青州殺死清朝招撫官員戶部侍郎王鼇永起義,登、萊、青三府人民群起響應,聲勢浩大。一六四六年,謝遷義軍攻克高苑、長山、新城等縣。一六四八年於七起義席卷山東半島……

清朝廷對山東人民的多次血腥屠殺,可與屠城十日的揚州相比。“於七之亂,殺人如麻”(《聊齋誌異·野狗》),“碧血滿地,白骨撐天”(《聊齋誌異·公孫九娘》),都是側麵描寫清兵對山東人民的滅絕性鎮壓。改朝換代的民族災難對《聊齋誌異》的創作有何影響?此是後話。

在古老文明的般陽山城,在秀色可餐的滿井泉邊,在改朝換代的風風雨雨中,耳聞目染離奇古怪的社會動亂,少年蒲鬆齡成長起來。

四 蒲氏世係

淄川《蒲氏世譜》以蒲璋為蒲姓始祖,自蒲璋到蒲鬆齡曆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