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風華正茂(1)(1 / 3)

第一節 蒲鬆齡出生與先祖民族之謎

一 古老文明的般陽

淄川是蒲鬆齡終生與之廝守的地方。除青年時代有曆時一年短暫南遊外,蒲鬆齡都在淄川生活。

山清水秀的淄川古名“般陽”,意即般水之陽。乾隆《淄川縣誌·輿地誌·山川》雲:般水,一名峪頭河。自縣東南峪頭河發源,隨山勢回環,向北流去,河水澄碧,遊魚可數,兩岸蘆荻蕭蕭,雁翔鶩鳴。般水旁是楊柳依依的官路,臨水村舍樹木蔥鬱,翠竹森森。般水流至龍口莊,有雙泉自地下湧出,一泉溫暖如春,一泉寒氣逼人。雙泉之水彙入般水,流向淄川古城。此段河水,冬季東溫西冷,夏季西溫東涼,鄉民謂之“溫涼河”。般水流至縣城東,被一道攔水壩一截為二,一股繞淄川南門流向西,一股繞東門流向北,兩股水環流縣城後,並入孝婦河。

孝婦河,就是《水經注》說的“隴水”。它中貫淄川,過田越壟,接納般水、萌水、嫩水河、白泥河,北注入海。豐收時節,孝婦河魚豐蟹肥,一條條漁船上一網網大鯉魚泛著銀光。河灘上,青草如茵,牧童吹著蘆笛,村姑在青石上浣衣,鄉村炊煙嫋嫋,雞鳴犬吠……

蒲鬆齡出生的村莊,後因蒲姓占據絕對優勢,更名“蒲家莊”,他出生時村名“滿井莊”。因莊東有自滿而溢的清泉“滿井”得名。此清泉雖遇大旱仍涓涓不竭。康熙四十二年(1703),滿井建龍王廟,蒲鬆齡物色四棵線柳“以點景色”。現在柳泉邊仍有若幹柳樹迎風飄拂,其中就有線柳,哪棵是蒲鬆齡手植?已不可考。據鄉人傳聞,龍王廟除供奉龍王外,還塑有楊二郎和“七聖”像。

滿井又名“柳泉”,泉深數丈,泉水清洌異常,釀酒可得美酒,沏茶鮮爽馥鬱。泉水四季不竭,水流滿泉眼後,宛轉曲折,自流成河。坐在樹下,俯首觀泉,隻見遠處青山倒映在河水中,細看,或見青峰撐起白雲青天,或見峭壁如削,怪石如齒。柳泉邊有棵數百年古柳,兩人才能環抱,古柳歲久中空,因靠近甘泉,依然枝繁葉綠。滿井周圍,綠楊飄拂,溪水兩岸,嫩柳迎風。河邊是南北通道,來往行人喜歡到柳泉邊停留。冬天泉邊青石上曬得熱乎乎,坐在上邊曬太陽,聊閑天,流連忘返;夏天,太陽火辣辣照著大地,汗水順著行人麵頰涔涔下滴,人們走到泉邊,坐到樹下,泉水冷森森,樹下風颼颼,仿佛天氣突然變涼。行人摘去鬥笠,脫下衣衫,泉邊稍坐片刻,暑氣全無,柳樹下一縷縷漏下的陽光,已喪失了灼熱的力量,樹上“知了知了”的叫聲,令人昏昏欲睡。於是,人們流連滿井邊,三五成群,在樹底下講些鬼狐神怪的故事……

蒲鬆齡在世時,柳泉泉水自溢成渠,柳泉旁邊有草亭。《三借廬筆談》說:蒲鬆齡曾在此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回家創作成聊齋故事。此說不可信。寫小說,特別是寫藝術功力達到古典小說頂峰的小說,怎麼可能如此討巧?魯迅先生早就指出《三借廬筆談》的話是“委巷之談”。事實是:蒲鬆齡數十年在外邊做私塾先生,哪有閑情逸致在泉邊擺茶攤?何況《聊齋誌異》篇末常注明哪篇是在哪裏聽哪人講的,卻無任何一篇注明在柳泉擺茶攤所獲。

蒲鬆齡受民間傳說影響卻不可否認。淄川是充滿文化氛圍、許多著名文人居住過的小城。它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種奇異傳說和故事。

城東有座黌山,山腰有座綠瓦雕甍的雄偉殿堂,是漢代大儒鄭康成教授門人的“鄭公書院”。院內古木參天,綠蔭覆地,院門外下臨山澗。鄭康成曾在黌山一塊山岩上修訂詩書,這塊石頭被叫作“曬書台”。曬書台下的草像綠色彩帶飄拂,在風中散發陣陣香氣,人們叫它“書帶草”。

傳說在黌山白雲出沒的山峰上,有個仙人洞,裏邊藏著神穀。仙人數年曬穀一次,穀子落於山坡上,轉眼工夫發芽、抽穗、變黃。這種“回頭黃”穀種隻有運氣特別好的人才能得到。仙人洞的仙女還養蠶,以供織女織錦,有個農家少女拾到條蠶,拿回家後變成了金蠶!

黌山山後有座梓橦山。溪流淙淙,衝刷著澗底青墨相間的石頭,石頭上有銅屑似花紋。宋代大文豪範仲淹留戀山清水秀的梓橦山,曾結廬於此。他到青州做官後,還讓人到這裏采集石頭,做成“範公硯”。梓橦山後有個山洞,傳說是鬼穀子隱居處。蘇秦和張儀都在這兒聽他講學。鬼穀子說:你們都講講自己的主張,誰能講得我流淚,誰就可以下山幫助人主打天下。蘇秦口若懸河,雄辯滔滔,講得老師和五十個同學潸然淚下。鬼穀子放他下山,隨後,張儀也走了。合縱連橫好戲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