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風華正茂(1)(2 / 3)

蘇秦墓在淄川縣西,不遠處有龐涓墓。龐涓和孫臏鬥法,孫臏用增兵減灶法大破魏兵,龐涓兵敗後隻好自殺。韓國趙國的兵士恨透了殘暴的龐涓,與齊國士兵爭奪龐涓的頭。齊兵奪得龐涓的頭,埋在淄川縣西。墓旁邊的村莊從此改名叫“將軍頭”。

與將軍頭相連的奐山,平緩的山坡上寺觀一處接一處,綠樹紅牆,殿宇巍峨,清泉岔流,時見奇花異草。天氣清明時,可以在奐山看到海市蜃樓:煙霞鬱麗,鬆柏蒼秀,城閣峻整,樓樹台閣之間,時有行人出現……奐山是蒲鬆齡詩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山,它雖不是名勝古跡,卻是蒲鬆齡四十歲後設館西鋪三十年,每年數次經過的地方。

淄川縣西南,甲山遠連岱麓,山路幽石嶙峋,山頂卻平整如鏡,可容千人,名叫“夾穀台”。當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陪魯定公到夾穀台與齊侯相會。夾穀台上金甲列陣,旌旗飛舞,煞是好看。甲山之東,昆侖山連亙十幾裏,如翠屏羅列,成為淄川屏障。昆侖山旁的大奎山,山勢險峻,依天而立的削壁上,有個碩大鐵環。人們傳說:洪水到來時,古人在那裏拴船呢!昆侖山後,重重疊疊的山巒,數也數不盡,畫也畫不完。層巒散靄,卷碧飛青,綿延二百裏,與五嶽之首的泰山遙遙相連。

在淄川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講誠信、守道德、勸善懲惡的傳說,世世代代廣為流傳,如“老實哥哥”和“乞丐孝子”的故事。

在一條大溝邊,有座僅容二人的石洞,有一天夜色將臨,驟雨急至,一個青年男子進洞避雨。他剛坐下,一位美麗少女接踵而至。地方狹小,少女隻好緊挨著男子坐下。山風呼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青年男子端坐終夜,目不斜視,也不和少女攀談。雨聲滴滴答答,山洪呼呼啦啦,長夜已過,青年男子仍泥塑木雕一樣。雨停了,東方露出魚肚白。少女起身離開山洞,在晨光中向男子萬福:“您可真是個老實哥哥啊!”鄉民敬佩青年男子的高潔善良,在石洞邊為他建廟塑像,名曰“老實哥哥廟”。

淄川縣西有個跛腳乞丐,事母至孝。他討飯得到食物,必定先讓母親吃,自己餓極也不肯先吃一口。有天傍晚,乞丐急忙往家趕。突然,陰雲四合,暴雨將至。路邊有個古廟,乞丐惦記著依門盼兒的老母,不肯到古廟休息一小會兒再走。強支殘軀,一跛一拐,汗流浹背。

“雷聲滾滾,大雨將至,你怎麼不進廟休息一會兒再走?”路邊一位老人問。此時乞丐已走不動,將討飯筐銜在嘴裏,手腳並用向前爬,聽到此問話,他頭也不回,也沒法回答。

老人又大聲地叫他,他把筐放到地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娘在家等著吃東西,我在這兒休息,她老人家豈不餓壞?”

老人說:“快進廟,我幫你治腳,你豈不就跑得快了?”

乞丐不肯,說:“我腳跛多年,倉促之間怎麼可能治好?”

老人硬是把乞丐扶進廟中,幫他掐足、捏腰,乞丐覺得一股熱氣貫向全身……老人將他拉起,將要飯筐塞到他手中說:“快跑!不要回頭!”

乞丐未及思考,快速跑出一裏多路,才突然想起:我怎麼能跑了?回頭找老人,影都沒有。他回家告訴母親,母親感歎:“天佑孝子啊!”

老實哥哥和乞丐孝子的記載見於《淄川縣誌》。類似故事,如蒼龍峽禱雨輒應、異人觀山泉預知兵災、雷擊不孝子……車載鬥量、俯拾皆是。九曲回腸的故事,神奇瑰麗的傳說,千百年遐邇聞名、婦孺皆知。終於,在景色宜人的淄川,誕生了中國古代神奇誌怪小說頂尖好手、古代短篇小說藝術技巧集大成者、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鬆齡。

淄川,不僅是蒲鬆齡的出生地,也是他度過畢生時光及長眠的地方。淄川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奇聞軼事,給蒲鬆齡無比深厚的滋養,口耳相傳的美麗傳說,借助天才作家的一管妙筆,成了風靡中外的聊齋故事。

二 蒲鬆齡出生

明崇禎十三年(1640),是大災之年,開春以來,山東幾個月沒下一滴雨。土地裂得像片片烏龜殼兒。稀稀落落的麥子像癩痢頭,葉子打著卷兒,上邊落滿塵土,幹癟的麥穗兒幾乎為驕陽烤幹……求雨台子到處都搭過,龍王廟前香燭供成山,天上還是沒有一點兒下雨跡象!更令人煩惱的是,好不容易活下來的苗子,都落進飛蝗之口。

上一年天災,收成不好,青黃不接之際,糧價飛漲,鄉民吃野菜,摘樹葉,采盡了榆葉,連又苦又澀的柳葉、槐葉、楸葉都捋下來充饑。到處是剝淨樹皮的樹,遍地是麵有菜色的饑民,因吃有毒的野菜,臉腫得發亮。能逃荒的人早就跑了,不能逃的隻好賣兒賣女賣妻。人肉明碼標價:比牛羊肉便宜得多,連墳墓裏的死屍也有人扒出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