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壯烈殉國(4)(1 / 2)

然而,盧杞尚未等到顏真卿死於李希烈刀斧之下的一天,卻因李希烈日趨猖獗,一步步進逼襄城、奪取汴州,切斷汴河漕運要道,扼製大唐財糧之源;而朝廷調去救援的涇原軍途經長安,因不滿待遇,嘩變作亂,擁戴閑居京師的前節度使朱泚稱帝,德宗李適不得不倉促出逃,奔往奉天227避難。群臣一時怨聲鼎沸,德宗李適迫不得已,貶盧杞於嶺南新州任司馬。翰林學士陸贄輔政於危難之時,力諫德宗於次年改元興元(784),正月間下赦書,引咎罪己,並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諸藩鎮,唯不赦朱泚。田悅、王武俊、李納都受敕去除了自封的王號,上表謝罪。

而自恃兵強財富的李希烈拒不受詔,一心稱帝。他派人向顏真卿詢問帝王禮儀。顏真卿麵色鐵青,凜凜然正言相告:“老夫已到了耄耋之年,曾經掌管過國家禮儀,但如今記憶中的都是諸侯們、封疆大吏們朝見皇帝的禮儀罷了。”言外之意在於:你若問稱臣於大唐禮儀,我顏真卿十分諳熟,若問叛唐稱帝禮儀,老夫無可奉告!

龍興寺院內,夾道鬆柏青竹,蓊蓊鬱鬱;一株古槐,半邊軀體近枯,三條主枝卻依然勁健,倔強地向四周伸展開來。雖然主枝上不乏幹枯的枝條,但樹冠依然巨大,依然蒼翠,而東側的枝葉卻明顯稀疏。顏真卿還是不改對古槐的一往情深。他常常對著這株古槐久久凝望,從樹根慢慢地向上看到主幹,又從主幹看到每一條主枝,從這條主枝看到那條主枝,從每一根枝條再看到樹葉。然而,老眼昏花,不要說看不清楚一片片樹葉,連那些細枝兒也已分辨不清,看到的多是綠糊糊的一片。但顏真卿還是細細地、目不轉睛地看著,希望能夠將一個個葉片分辨清楚。看著看著,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株古槐,遲暮之年,漸趨枯朽,無力回天,無力為地麵更多地遮風擋雨,無力為驕陽下的庶民帶來更多的樹蔭和涼爽。看著看著,他又覺得這古槐就是大唐社稷,已經在風霜雨雪中失去了盛世景象,青春不再,日趨垂老。這古槐似乎既是大唐又是自己,是朝綱不振,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普天下啼饑號寒之聲、社稷岌岌可危的大唐;是已屆暮年,數遭奸佞饞謗,不得皇上信賴,不能馳驅疆場鏟除叛逆,不能出謀劃策替君王解憂,不能消除一方百姓饑寒,空有一腔熱血、滿腹經綸的自己!顏真卿喟然長歎,涕淚橫流。

這是一個雲暗風驟的日子,李希烈派心腹部將辛景臻帶著一隊兵士來到龍興佛寺,在庭院古槐下堆起木柴,澆之以油,燃之以火。辛景臻鐵青著臉,道:顏太師,大楚皇帝命末將問你,讓你平平安安、順順當當地當宰相,享受人臣最高尊榮你不願、不受,卻暗自勾結周曾一夥忘恩負義的逆賊,圖謀節度使之位,不知是何賬算?末將為你報喜,周曾一夥已經到大唐玄宗、肅宗、代宗幾位天子龍位前請功領賞去了。李希烈的這位鷹犬咬牙切齒地哼哼了幾聲,威脅道:“大楚皇帝有敕,事到如今,不屈服,就自焚!”顏真卿毫無懼色,投身熊熊烈火。在旁的兵士一個個大驚失色;慌得和尚們不知如何是好,轉身閉目,不住地默念著“阿彌陀佛”。辛景臻大失所望,慌忙阻止。李希烈的又一次以死相逼的陰謀,破滅了!

貞元元年(785)五月間,官軍收複長安,朱泚窮途末路,被部將所殺。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是朱泚的黨羽,也被斬首。李希烈聞知,仇恨的凶焰更如澆了油般直向上躥。然而,眾叛親離,草木皆兵,在官軍的窮攻猛擊中,汴州被收複。李希烈倉皇逃回蔡州,自感已山窮水盡,日暮途窮。

顏真卿從看守自己的兵士口中得知李希烈苟延殘喘、氣息奄奄的情形,心中欣慰。日月過了八月中秋,一日傍晚,麵對慘淡的秋月、淒厲的秋風,久久難以入睡。恍恍惚惚,仿佛是宣政殿,是的!卻怎麼不在大明宮內?是的,沒錯,就是在大明宮!宮內修葺一新,門窗、殿柱經過了重新油漆,變了樣。不,卻怎麼雲霧繚繞?哦,是瑞靄,是祥雲,是大唐朝蒸騰著的升平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