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大結局——多爾袞之死(1 / 3)

畫外音:

上一講,紀連海老師經過一係列的考證分析之後,得出了孝莊皇太後的確下嫁給了多爾袞這樣的結論,一個縈繞我們心頭許多天的謎團似乎有了一個結果,但是這樣的結果似乎隻是另一場危機的開始?當孝莊皇太後下嫁給多爾袞之後,會在清朝的宮廷中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孝莊那個正在長在的兒子福臨,已經在皇帝的寶座上日漸地掌握政權,就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順治皇帝了,他會順從多爾袞的控製嗎?他對母親嫁給叔叔多爾袞的做法又會有怎樣的反應?一貫強勢的多爾袞,麵對順治皇帝的日漸長大,他難道不會有所戒備?那麼,多爾袞為何最終被這個小皇帝打敗,並且落得個悲慘的結局呢?多爾袞在39歲英年就突然死去,他的死因,會不會和這一切有什麼關係呢?

紀連海:

首先,我們還得從多爾袞與順治小皇帝的結怨談起。

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惡化,為什麼會惡化?他對於順治小皇帝做的,我個人認為是仁至義盡。他也非常清楚,一旦孝莊皇太後下嫁給多爾袞的話,那給孝莊皇太後帶來的結局將會是什麼,他太清楚,萬曆小皇帝是如何對付張居正的?萬曆小皇帝幾歲繼位?十歲繼位,說十歲,周歲九歲,由於皇太後極為信任張居正,所以把所有的大權交給張居正。張居正對於十歲的萬曆小皇帝的教育,從知識層麵上,是全麵、係統的,從管理層麵上,是管教嚴格的。但是,正是他的全麵、係統、嚴格的管教,造成了小皇帝他的叛逆心理。十年以後,張居正一死,萬曆小皇帝馬上不顧自己母親的一切教誨,立即扒墳掘墓,銼骨揚灰,這就是他對於張居正的報複。不僅如此,拒絕上朝,拒絕批改文件,拒絕一切,沒有他,沒有張居正教育的這個高徒,明朝還滅亡不了呢。

畫外音:

既然在前不久的明朝,就有張居正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多爾袞不會不知道其中的危險,那麼多爾袞將如何避免張居正的悲慘下場在自己身上重演呢?他該如何對待這個羽翼日漸豐滿的順治小皇帝呢?

紀連海:

多爾袞采取了兩個方麵的措施,第一,規定從孝莊皇太後開始,嚴格執行後宮不得幹政的製度,從孝莊皇太後開始,一直到慈禧太後之前,清朝所有的後宮都很好地堅持了這個製度。隻要一當皇帝,隻要你的孩子一當皇帝,你就離你的孩子遠遠的。甚至說隻要你的孩子,你養活了孩子,這個孩子立即離開你,所有妃子養的孩子,都得領到皇後那兒去教育。皇後的孩子皇後不能教育,離開你的母親,斷絕你們之間的往來。你對他沒有感情,沒有太多的感情,所以到最後你愛不起來他,也恨不起來他,因為這是規矩。這就是我們講順治他經常見不到孝莊皇太後,當了皇帝倒見不著太後。

第二,在對於順治小皇帝的教育問題上,采取順其自然的辦法。什麼叫順其自然呢?這裏的順其自然,是指第一,在學習滿漢兩種語言的問題上,先學哪個,後學哪個?還是兩個並重?誰留的作業多?是滿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還是漢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重點學習哪個?多爾袞自己不是教育家,他隻能憑自己的直覺,給順治小皇帝做一個簡單的決策。他還在關外,就給五歲的順治小皇帝請了五個師傅,三個滿人,兩個漢人,五個人進行教育。既然我不能拿主意,那就順著小孩的便吧,小孩愛學什麼學什麼,那您說您要是順治小皇帝的話,您是滿洲人,您肯定先學滿文,然後您再學漢文。小孩誰不喜歡玩兒啊,對於一個小男孩來說,肯定先學騎馬、射箭。所以他就開始學習這些。

入關以後,他又繼續對順治小皇帝進行教育,又派了新的師傅。結果,日後怎麼樣?小皇上不滿意。順治皇帝在自己很大了以後,經常埋怨人家多爾袞,說我的叔叔攝政王,就怕我學習好,不給我派師傅,天天讓我玩兒。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您想一想,順治小皇帝的父親,臨終的遺言是什麼?不能放棄滿州人的傳統,一定要學會騎馬射箭。多爾袞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隻能按照他的哥哥皇太極的說法去做。

所以,正史上不論是《清史稿》也好,《清世祖實錄》上也好,都有大量的關於順治皇帝如何不滿意多爾袞對其教育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一家之言,都是出自順治小皇帝的嘴。他埋怨多爾袞,不讓我學漢語,你看我現在的漢語,當了皇上以後,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我聽懂了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交流,都怨你。所以,史書上關於多爾袞缺乏對順治小皇帝教育,疏於管理,說多爾袞刻意怕他學習,怕他怎麼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在治國方針的問題上,多爾袞要求順治小皇帝隨他臨朝聽政。也就是說,邊玩兒邊學,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邊瞧著,你愛瞧就瞧,也不管你,在這種不知不覺中,邊玩兒邊學的過程中,寓教於樂,耳濡目染就讓他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臣民。

第三,對於長幼關係和君臣關係上,多爾袞做得很不好。多爾袞這個人號稱睿親王,可能他太把這個順治帝當成一個小孩了,他就忘了,這個小孩是皇上。他覺得這不就是我侄兒,我又沒兒子,我對他教育教育理所應當,說說,訓訓,他就不明白,他是滿人,但是,他那個漢文師傅,您記得他有漢文師傅,他會對皇上進行教育啊,您生下來就是皇上,誰都得給您跪著,誰跟您說話都得自稱是奴才,他就應該給您跪著,他對您說話就不能大聲,大聲就是錯的。

順治小皇帝就逐漸地接受了這種觀點。我是皇上,我可以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他們都得老老實實,我叔叔怎麼著,攝政王怎麼著,我不應該怕他,他應該怕我,他就實際上就接受了這種教育。

也就是說,多爾袞和小皇上之間矛盾產生了。有的人會說,您這個是猜的吧,您的考證我看都是分析,找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他們之間確實產生矛盾了。

這太多了,《清實錄》裏麵到處都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年,京城流行瘟疫,你說那個時候中國人怕什麼瘟疫?天花!死的人太多了,不死也落個麻子,那個時候中國人麻子有多少?誰能治,誰也沒有辦法治,麵對著天花,隻能是束手無策。就在某一年,小皇上也在北京,京城流行天花。當時多爾袞可急壞了,剛剛聽說這件事,衝進宮中把小皇上搶出來,帶著七八十個人,策馬狂奔,跑到關外,他知道,哪兒冷,哪兒沒有天花。他就帶著小皇帝離開了京城,小皇上也不知道實際情況,非常害怕,這麼幾歲小孩,讓馬給夾著,他不害怕才怪。過了十多年後,多爾袞都死了好些年了,他回憶起那年的情景還恨恨地說,什麼人啊,幾十個人就把我帶走了,沿途之上,到處都是土匪,我吃吃不上,喝喝不好,也沒人保衛我,策馬狂奔,這不是要殺我是什麼? 你看,矛盾產生了,我們能夠理解這種矛盾為什麼產生?但是這種矛盾為什麼會發展起來呢?我們休息一會,然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