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清太祖努爾哈赤(2)(1 / 3)

創製和頒行滿文,是努爾哈赤在滿族文化發展史上建立的一個裏程碑。努爾哈赤興起後,建州與明朝和朝鮮時常有公文來往,但因沒有女真文字,隻能由漢人龔正陸用漢文書寫。每逢向女真人發布政令,則先用漢文起草,然後再譯成蒙古文。女真人講的是女真語,書寫卻用蒙古語,這種語言與文字的矛盾,促使努爾哈赤決心創造記錄滿族語言的符號——滿文。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拚寫滿語,創製滿文,這就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皇太極時改進成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滿文是拚音文字,有6個元音字母,22個輔音字母和10個特定字母。滿文成為清朝官方語言和文字。

滿文的創立和頒行,加強了滿族人民內部和滿漢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加速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

誓師伐明連戰連捷

建國稱汗後,努爾哈赤花費大量的精力整頓內部。與此同時,他將矛頭公然指向了明朝。而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與軍備弛廢,是導致努爾哈赤實行戰略轉變的催化劑。

公元1618年,一切準備就緒後,努爾哈赤召集八旗將士,祭祖告天,宣讀了“七大恨”伐明誓詞。誓詞說:“我的父祖未曾損害明的一草一木,明卻無端挑釁將我的父祖殺害,恨一也;明雖挑起事端,但我仍想與明修好,劃界立碑,共立誓詞,互不侵擾,但明軍踐踏盟約,越我邊界,出兵護助葉赫,恨二也;清河兩岸明人,年年入我境內劫奪,我遵照兩國盟約,捕殺越界漢人,明朝卻誣我擅殺,扣我使臣剛古裏等11人為人質,逼我殺10人換取,恨三也;葉赫之女本來已經許配於我,但因得到明朝支持,葉赫又將已聘之女改嫁給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等三地,曆代屬我部所統,明卻不讓三地民眾取田收割,發兵驅逐,恨五也;我奉天意征討葉赫,明卻偏聽葉赫之言,遣使對我謾罵淩辱,恨六也;明朝逼我把所俘哈達之人退還,結果被葉赫所掠取,恨七也。明朝欺人太甚,情理難容。因這七大恨之故,誓師伐明!”

宣誓完畢,努爾哈赤率領著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向撫順進發。瀕臨渾河的撫順城是明朝設防的邊關要塞,又是明與建州互市的重要場所。年輕時的努爾哈赤經常出入這裏進行貿易,因而對撫順的山川形勢和各地情況了如指掌。他決定以計智取,輔以力攻。他先派一人到撫順,聲言明日有3000女真人要來做生意。第二天,扮作商人的後金先遣部隊就來到撫順城內,誘使當地商人和軍民與之貿易。

撫順守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後金兵士已遍布集市。後金主力又接踵而至,乘機突入城內,與先遣部隊裏應外合,一舉攻取了撫順城。撫順守將李永芒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束手就擒。遼東總兵聞訊率兵萬人倉促來援,這時努爾哈赤已經撤出撫順,在中途設下埋伏,全殲了援軍,繳獲了大批武器輜重,滿載而歸。

努爾哈赤起兵伐明,初戰便大獲全勝,興奮不已,但他並未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深知明朝現在雖然江河日下,但畢竟還有相當的實力,不能貿然大舉進犯。

因此,他對明朝不斷進行試探性的進攻。在攻陷撫順城3個月後,他又用計智取了清河城,殺死守將及兵民萬餘人。隨著接連不斷的勝利,努爾哈赤的膽子也愈來愈大。明朝派來使者求和,努爾哈赤借機向明朝提出一係列要求。經濟上,他要求給他和眾貝勒、大臣緞3000匹、金300兩、銀3000兩。政治上,他要求明朝尊他為王,承認他的所作所為是合法的,撤回明朝派駐葉赫的官兵。他聲言隻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方可罷兵談和。明朝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的。於是,雙方的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一觸即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