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派楊鎬為遼東經略,於公元1619年分兵四路進攻努爾哈赤,雙方在薩爾滸展開激戰。
在薩爾滸大戰中,努爾哈赤僅用5天時間,就大敗明朝十幾萬大軍。他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為原則,以鐵騎馳奔、速戰速決為法寶,以誘敵深入、以靜製動為手段,以親臨戰陣、身先士卒為表率,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薩爾滸大戰之後,明朝在東北的統治日趨崩潰,而已經立住腳跟的努爾哈赤,則開始由防禦開始轉入進攻。
公元1621年春,努爾哈赤發動了遼沈之戰。努爾哈赤先攻下沈陽。不久,他又做出向遼陽進軍的重大軍事決定。幾經苦戰之後,努爾哈赤終於占領了遼陽。
接著,他將後金的國都遷到了遼陽。以後努爾哈赤率軍幾經征戰又攻占了整個遼西地區,直指山海關下。
寧遠兵敗鬱鬱而終
遼西地區失陷後,明朝政府深感形勢嚴重,又一次征調全國各地的軍隊會集山海關,全力固守,並將積極主張抗擊後金的大學士孫承宗、兵部主事袁崇煥派往關外考察軍務。
袁崇煥來到邊關果然不負眾望,他首先向孫承宗提出要固守山海關必須先守寧遠的建議,要求重新修建寧遠城。寧遠地處遼西走廊中段,它依山傍海,地勢險要,是由沈陽通往山海關的咽喉要塞。孫承宗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加緊修築寧遠。使其成為關外的軍事重鎮,孫承宗又修繕了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地的城池,遣兵分守。一條以寧遠和錦州為中心的防線迅速建成了,遼西的局勢重新穩定下來。
努爾哈赤此時正忙於遷都,得知孫承宗在遼西嚴陣以待,他一直沒有貿然進攻。但不久明朝內部的黨爭再起,孫承宗盡管滿腹韜略,守邊有方,卻因秉性忠直遭到魏忠賢一夥的嫉恨和排擠。繼任孫承宗的是魏忠賢的同黨高第,他精於投機鑽營,對打仗卻是紙上談兵,一竅不通。他對後金怕得要死,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他隻想躲在山海關內苟全性命,因此,他不顧袁崇煥等人的強烈反對,撤離錦州等地的防務,將各城兵力強行調入山海關。孫承宗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
就這樣被破壞了。隻有袁崇煥堅決不撤。
努爾哈赤遷都之後,一直在尋找征伐明朝的時機,得知明軍更換主帥、全線撤防的消息,他喜出望外,決定立即出兵。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6萬八旗大軍(號稱14萬)向遼西殺來。
一路上,後金軍隊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占據了錦州、鬆山等大小城池,隻剩下寧遠這座孤城,仍由袁崇煥固守著。努爾哈赤認為,後金大軍壓境,寧遠一座孤城已是唾手可得,便派人給袁崇煥送去招降書,用高官厚祿引誘他獻城投降。袁崇煥毅然拒絕了後金的招降,全力準備迎戰,與寧遠共存亡。
當時,袁崇煥的兵馬還不到3萬,他在城牆上架設了紅衣大炮迎敵,並且將城外的所有明軍調入城內,將武器兵力集中起來。又將城外的百姓動員進城,把城郊一定範圍內的房屋糧食全部燒毀,使後金兵在寧遠城外一無所獲,袁崇煥用佩刀刺破手指寫下血書,表示要誓死守住寧遠。寧遠軍民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決心同後金軍隊決一死戰。
努爾哈赤指揮後金軍隊整整攻了兩天三夜,部下死傷無數,他自己也負了重傷,但寧遠城依然固若金湯,巍然屹立。努爾哈赤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計可施。在凜冽的寒風中,他帶著殘存的兵力撤回盛京(今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