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學校裏,校長是女士,校級領導大部分是女士,知名的老師也是女士。學生中,優秀的學生也以女生居多。
看來,女子更像是手掌上的花朵,在努力向上生長,衝破束縛的框架,努力向外拓取生存空間。
這裏有所成就的女性,更為偉大。
孩童
每天除必要的峰會論壇需要坐在在學校外,還安排我們參觀德裏各個地方。
給我留有印象的,是Prayas和 SOS兒童村。
也許因為身為學校塵微誌願者社團的發起人之一,也是省紅十字會的會員,對於這種事情,讓我更能記憶。
Prayas是印度當地一個非政府組織,收留無家可歸的兒童。被拐騙、遺棄、遭受自然災害而失去家和父母的孩子,可以到本州的Prayas中心。Prayas不會限製被救助孩子的活動。他們隻是提供生活保障而已。
在印度,每兩個未成年人裏,就有一個正在遭受饑荒或缺水或無法接受教育。全國有兩億七千萬適齡兒童家庭無力支付教育費用而放棄就學。
這是一個足以令人恐懼的數字。
Prayas已救助五萬兒童。支付他們的費用。
我被組織參觀德裏的prayas中心。正值活動,看到衣衫整齊潔淨的黑皮膚小孩向外湧出。大多清瘦矮小,眼睛碩大,像留有清水。也有與我們差不多大的少年,目光憂鬱,緩緩而行。在我看來,也許,他們並不快樂。也許,他們需要像正常家庭裏的孩子一樣而不是接受救助。也許,長大些便會因此而深深自卑。
但是,若非如此,便可能失去生存的權利。
Prayas在印地語裏,是希望的意思。
SOS兒童村建在郊外,全天候供養孤兒和被遺棄的小孩。他們大都還小,很喜歡別人去看望。盡管不會英語,但仍可以最原始的方式溝通,並不影響彼此感受愉悅。
這裏的媽媽會終身不嫁,侍養小孩。
他們定有感人故事。他們定有鮮為人知的背後。隻是,我們無從探索。
SOS本就是一種內在精神,本就是一個繁雜的故事。
還有孩童,流浪在外。不知Prayas,不知SOS。還有孩童,被人強迫雜耍乞討。
還有孩童,支付勞力,賺取廉價費用。
還有孩童,死於疾病、饑荒。
他們的臉,經過生活揉搓。
他們的眼睛,應同樣明亮。
傳說
在傳奇國度,有這樣的傳說,讓人因她亢奮,內心湧動,最終悲傷。這樣的傳說,或許牽動內在情感,卻留下唯美的現實建築——泰姬瑪哈陵。
乘坐顛簸的長途客車,空調冷風加之車內特有印度熏香味讓人不得不持續睡眠保持溫暖適應。長達五個小時車程,窗外景色即使再壯美或細膩,也會顯得乏味。況且,路旁隻是塵土和殘垣斷壁。
到達泰姬陵已是中午。稍作整理。徒步前行。本就對他人頂禮膜拜的事物缺乏興趣。又耗費太多體力,已沒有興趣參觀泰姬陵。勉強擁入陵園。轉過彎角。一種聖潔氣息從頭頂灌入,溫暖全身。周圍仍是咖喱和濃重香料混合的味道。我看到泰姬瑪哈陵。就像看到印度自身的神秘味道。
她本是神秘。透過輕薄白紗,還隱約可見清秀眉目。大概就是這樣。若親手摘去麵紗,定會被震驚。其實,她很美。
泰姬陵裏安睡兩個人——沙賈汗和泰姬。
王和後,唯美的故事。
泰姬生產第十四嬰時難產身亡。
王為她建造一座可以匹配她麵容的陵墓。於是,二十二年。依河造成泰姬瑪哈陵。白色理石,各式珠寶。
據說,月光下,寶石會閃耀不同光芒。
王本想將自己的陵寢建在河對岸。造一座全黑的陵墓,與她呼應。
在河上,還要有一座黑白色的橋。
可是。王沒能實現這個願望。他被自己的兒子軟禁,整日通過一塊水晶石看望遠處的泰姬陵。七年,鬱鬱而終。
泰姬陵。至少是一個奇跡。
也參觀過阿育王陵。由當地一位舉國知名的老師講解。她說,阿育王陵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來自塵土,歸於塵土。
王陵用土紅色理石建成,四周輔襯建築亦是一樣。
據說,每年某日下午特殊時段內,陽光透過王陵主體四周各種形狀的格子,可以在石棺周圍顯示出一個圓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