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囑修訂後約一個月,莎士比亞去世,享年僅五十二歲,但已比他所有的弟弟都活得久了。當演員的艾德蒙九年前就葬於倫敦,吉伯特和理查也分別於1612年、1613年謝世。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在墓碑上被記為1616年4月23日,教區裏的記錄則顯示他下葬於兩天之後。他躺在木棺裏被人自家中抬出,對麵市政教堂的鍾適時被修好,為他敲響了喪鍾。
莎士比亞因為是俗家牧師,故下葬在教區教堂裏聖壇的圍欄內。“三位一體教堂”原是幢美麗的建築,可是,莎士比亞過世時,它的聖壇已經年久失修,乏人照管。雨水的滲入使得牆上的油漆斑駁脫落,窗玻璃也需要重上釉彩了。
聖壇北邊的牆後有一間牧師的書房,其中有地下墳墓,作為藏骸所。因為英國的墓地裏“鬼”滿為患,習慣上常將舊骨移入藏骸所,好騰出地方埋新骨。莎士比亞的墳墓上有首歪詩,以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好朋友,念在耶穌的份上,請莫挖掘此中的骨骸。
祝福那寬饒這些屍骨的人,詛咒那移動我骨之人。
墓上靠牆立有精致的大理石墓碑,當時約需60英鎊錢,是十分昂貴的,可能是由賀爾醫生夫婦所立。墓碑雖貴,卻如當時一般墓碑一樣缺乏創意。在兩個大理石柱之間,有這位大詩人的半身雕像,以傳統握紙筆的方式,來表示他曾是個作家。
雕像刻在石灰石上,因為它容易上繪彩,五官由雕刻者以傳統方式雕出,再由畫師著色。眼睛淡褐色,頭發赤褐色,緊身上衣絳紅色,寬鬆的長外衣黑色,雙手放置的墊子是綠色和深紅色,並帶金色流蘇。在這肖像之上,有莎士比亞雙臂雕在石上,並有頭在兩臂上方,兩邊各有帶翼天使,持鋤者代表辛勞,持著上下倒置的火炬代表安息。肖像之下,有拉丁文、英文夾雜的銘詞,其中提及莎士比亞在智慧上追隨蘇格拉底,在藝術上則與維吉爾相媲美。
法蘭西斯·柏蒙比威廉·莎士比亞早去世一個月,葬在西敏寺喬塞和史賓賽墓旁。有個牛津的學生以為,莎士比亞也應該安魂於該處才是,不過,有個名叫威廉·貝斯的人,卻在詩裏這麼表示:在你雕刻之大理石下,且安睡,曠世悲劇大家莎士比亞,且獨自安睡。
史特拉福從來沒有人想過莎士比亞應該葬在西敏寺,他們大約也覺得他的墓碑已經夠值錢、夠高貴了。1623年,聖壇重加修理、油漆,窗戶也重新上釉。鮮麗的漆彩與莎士比亞明淨的大理石墓碑交互輝映。在史特拉福城裏,有誰知道在這虛飾、冷硬的墓石之下,是顆永生不息的靈魂!
莎士比亞遺囑裏殷殷期盼的男性子嗣始終沒有出現。賀爾夫婦一直就隻有獨女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後來雖封為命婦,成為伯納德夫人,壽長且富有,卻一個兒子也沒有。茱蒂絲·昆尼倒是育有三子,最長的命名莎士比亞;然而茱蒂絲七十七歲歸天時,她的三個兒子已早她先去了。等到1670年,伯納德夫人去世,莎家的直係香火遂絕。莎士比亞小心攢聚、保護的地產因此落入外人之手,隻得一方尋常的墓前雕像告訴世人,這位英國的巨人曾在史特拉福的街巷裏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