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以下簡稱布夫人),是挪威傑出的政治家,1981年出任工黨政府首相,作為挪威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以後又多次受命組閣,先後擔任首相達10年之久;她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婦女活動家,1984年,被聯合國秘書長任命為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委員會主席,1992年,在社會黨國際第19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一副主席,1998年5月,又出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至今。布夫人是世界上一位享有盛名的領導人,在多個領域裏做出並繼續做著重要貢獻。但她又是一個普通的人,能以平常心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裏助人為樂,多次救人於危難之中。所以,在群眾中享有相當高的威望,挪威人親切地稱呼她“我們的格羅”。
布夫人自1974年擔任環保大臣以後20多年間,一直重視國內環保工作,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東、南、西三方麵鄰國的工業汙染所導致的酸雨對挪威樹木、魚類的生長造成的嚴重危害,特別是北方鄰國核汙染和核泄漏的直接威脅,一直困擾著每個挪威人的心。布夫人深切感到,保護環境是全球性事業,隻靠一個或少數國家努力不可能完成。
1983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提名布夫人為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委員會主席,負責處理全球的環境問題。是否接受這一重擔,她當時是有思想鬥爭的。其不利方麵是今日世界環境汙染嚴重,解決這樣的全球性問題絕非易事。而另一方麵,她擔任挪威首相期間,有領導環保工作的經驗。她認為地球是一個大家庭,保護地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自己不應退縮。最後她決定接受這個挑戰。
在她的領導下,聯合國“環發委員會”經過3年多的努力,於1987年4月向聯大遞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工作報告。這個報告提出了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一些根本性指導方針和原則。例如:環境和發展問題涉及世界各國後代人的利益,要有一個長遠規劃;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不可分割,需綜合考慮;不同的政治製度、發展階段、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須進行廣泛合作,等等。這些基本思想後來都納入了1992年裏約熱內盧首腦會議發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宣言之中。現在,環保及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它已成為人類的共同事業了。在這方麵,布夫人功不可沒。
1998年5月,布夫人在世界衛生組織180個成員中獲得166票,以絕對多數當選為該組織總幹事。她在就職講話中提出,把大力消除貧困,救治瘧疾患者,反對煙草工業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作為今後工作重點。她的講話被11次熱烈的掌聲所打斷。
挪威曆史上先後遭受丹麥、瑞典的長期統治,到1905年才獲得獨立,當時經濟相當落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為交戰國運輸軍火和其他貨物,使挪威傳統的海運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整體來看,挪威仍是歐洲一個比較貧窮的國家,被人稱為“歐洲的農村”。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挪威在北海發現油氣並投產之後,情況開始變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油氣產量猛增,達到17億噸,躍升為世界第二石油出口國。因此,挪威成為歐洲的“暴發戶”,從資本進口國變為出口國,國內許多公司競相到海外尋找市場。1994年11月底,挪威公民投票否決加入歐盟後,使之更感到需要與歐洲以外地區,尤其是經濟增長迅速的亞洲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挪威的“亞洲構想”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