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的外交重點開始明顯地向亞太傾斜。克裏斯托弗曾說,“對美國的利益而言,沒有比亞太地區更為重要的地區了”,“亞太乃是影響克林頓總統國內日程的關鍵性地區”,而克林頓的首次海外之行在亞洲,並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體”的建議,並於1993年借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輪任主席的機會把在西雅圖舉行的亞太合作會議部長級例會升格為首腦會議。此次會議上,美中兩國最高領導人舉行了自1989年以來的首次正式會晤,促進了美中關係的改善。

由於美國一味強調其對外戰略中的經濟利益,甚至強迫貿易對手硬性作出某些讓步,以至引起歐日的強烈不滿,再加冷戰的結束使歐、日對美的依賴相對減少,歐、日在經貿問題上也開始對美采取日趨強硬的態度。這種經濟上的摩擦與衝突,勢必危及到雙方的政治關係,給它們在二戰以來所建立起來的盟友關係罩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作為世界僅存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強調其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不忽視對世界事務的幹預,如在波黑問題上,除了擴大經濟製裁、建立審判“種族清洗”罪犯的國際法庭、搞禁飛區和空投救濟物資外,還建議解除對穆族武裝的武器禁運和對塞族陣地實施空中打擊,但在英、法等北約盟國的反對下,克林頓便猶豫不決起來。他這種為適應冷戰後新形勢和美國國情,而試圖實行的一種有選擇卷入的適當收縮方針,給人留下了一種軟弱的形象。因而克林頓政府不久便強調,“美國必須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在行動上也有意顯示美國的強硬形象。

在克林頓即將下台前夕,美國的一些民意測驗顯示讚成他的政策的人竟占美國總人口的70%左右,比當年深孚眾望的裏根總統還高。2001年1月20日,隨著喬治·W·布什就任美國第43屆總統,比爾·克林頓告別了白宮。不過,克林頓現在年富力強,說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為時太早。

盧武鉉2003年2月25日,韓國新任總統盧武鉉的就職儀式在漢城國會大廈前隆重舉行。盧武鉉總統在儀式上發表了題為《迎接和平、繁榮、飛躍的新時代》的就職演說。盧武鉉在演說中提出要把東北亞發展成為“繁榮的共同體”和“和平的共同體”。在維護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上,盧武鉉提出了新的對朝政策、與美國建立平等互利關係以及與鄰為善的各項對外政策。

盧武鉉在競選總統時就曾發誓要繼續貫徹執行其前任金大中總統與朝鮮接觸的“陽光政策”。就任總統後又多次重申他的競選承諾,即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舉行首腦會晤以解決核危機問題。盧武鉉說,加強對話和經濟交往是解決這場危機的惟一辦法。他認為,繼續實行“陽光政策”是一種新的陽光政策。他將這一政策稱之為“和平繁榮政策”,他要以這一政策進一步確立半島和平機製。這一政策的實質是金大中“陽光政策”的延伸與發展。韓國輿論和半島問題專家認為,盧武鉉上台後提出了新的對朝戰略:在繼承金大中對朝和平、和解、合作政策的基礎上,把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提升到迎接“東北亞和平與繁榮時代”的高度進行處理和對待。這是盧武鉉在對朝政策上的新發展,這一政策有利於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並為迎接東北亞時代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盧武鉉把對朝外交方針定位在“增進和平、共同繁榮”上,強調“開啟東北亞時代首先要建立朝鮮半島的和平機製”,要把朝鮮半島變成一個和平的地區,變成東北亞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和平通道。盧武鉉的對朝外交戰略體現了“理念與原則並存”。所謂理念指的是,不僅要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而且還要在和平與共同繁榮的進程中,共同為東北亞時代的來臨作出各自的貢獻。所謂原則指的是,盧武鉉提出了確保對朝戰略落到實處的4大原則,即要通過對話解決南北一切懸案問題、首先要相互信賴並堅持互惠、以南北當事者為原則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與國際社會的良好合作、提高對內和對外的透明性,擴大國民的參與並爭取超黨合作。關於朝鮮核武器問題,盧武鉉認為,“平壤必須放棄研製核武器。是繼續謀取核武器,還是為其政權爭取安全保障和國際經濟援助,這取決於平壤。”盧武鉉強調,核問題必須通過對話和平解決,並說他將繼續奉行其前任金大中的和解政策,多與朝鮮進行經濟和人權方麵的交流。盧武鉉認為,朝鮮半島應該再次成為將歐亞大陸和太平洋連接起來的東亞“和平門戶”。盧武鉉準備與朝鮮進行史無前例的經濟合作,條件是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並放寬對朝韓邊境的管製。盧武鉉準備規劃一個“宏偉的前景”,使韓國和北朝鮮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前提是平壤同意進行全麵改革。盧武鉉製定了一份新的構想,這一構想主張:先舉行南北首腦會談,並在2006年以後簽署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盧武鉉發展韓朝關係的新構想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年),舉行南北首腦會談,建立軍事信任關係,同時推動美中日俄向北朝鮮提供安全保證,並督促北朝鮮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一攬子解決核問題;第二階段(2004~2005年),推進北朝鮮與日美關係的正常化,將美韓同盟發展成為“麵向未來”的關係;第三階段(2006年以後),締結和平協定,改變駐韓美軍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