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北海。1924年北海公開開放,它裏邊有山有水,水而且很不小,可以劃船,因為水麵比中山公園後河的水大出許多,所以劃船中的樂趣就遠勝他處。劃船中時常能碰到荷葉,北海遍植荷花,增加了風景,也為市麵的肉鋪增加了包熟肉的“紙張”。那時,“荷葉包”與“盒子菜”是同一個概念。今天瓊島南側仿膳飯莊的地方,曾經是好大一片茶座,從裏邊賣到了外邊,結果呢,越外邊的茶座人越多,裏邊的地方反倒經常空著。對麵五龍亭當中的三座,也同樣開了茶座。每逢夏季下午三四點鍾,客人最多,為了防止西曬,在搭天棚後,再在每根柱子底下垂直掛一塊藍布遮陽。漪瀾堂和道寧齋兩家,都是廊子裏和廊子下,各設一排桌子,每張桌子又配上四隻大藤椅。大約能有五百名茶客,坐在這裏喝香片,嗑瓜子,吃著玫瑰棗等茶食……在北海白塔背後的山頂上,麵對整個北海的海麵,還有一個茶座攬翠軒,茶客喝茶每人水費一角,茶葉用小紙包包著,另算錢。等沏過茶,那張包茶葉的紙,就反轉過來卷個卷兒,插進茶壺的嘴兒裏。各個茶桌上都是這樣壺嘴兒裏插進紙的壺,倒也是一種“風景”。北海茶座之多,體現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消閑狀態。到了冬天,北海水麵結冰,漪瀾堂、道寧齋前又開設了溜冰場,大中學的學生都來溜冰,特點是他們的裝束,讓今人感到不可想象:多是穿著棉袍或藍布大褂,女同學腿上一雙絲襪子,男同學脖子上一條長圍巾。更有一些在冰場席棚外邊劃野冰的人,著中國裝束,劃的式樣也是中國的“土溜冰”,可以把武術或京戲的動作搬到滑冰中來。1925年在北岸的五龍亭開了一家仿膳茶莊,注意是“茶”而非“飯”。大師傅都來自故宮的禦膳房,清王朝退了位,他們也跟著失了業。沒辦法,幾個大師傅湊了些錢,在北岸租了幾間房間,辦起了茶座,賣茶,也賣些簡單飯食,包括清宮的小點心。東岸的濠濮澗是個很幽靜又很險峻的地方,建築充滿了奇氣。但最近重新寫出來的名字,不知為什麼把“澗”字寫成為房間的“間”。為這我重新查閱了舊書,上邊寫的依然是“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