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公園乃是新事物(1 / 3)

北京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園,還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事。誠然,北京從一建城的時候,城中就修建了不少有山有水的好去處,但都屬於皇家園林,根本沒有老百姓的分兒。隻有辛亥革命之後,尤其是在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出走去天津當寓公之後,這才陸續把原來的皇家園林開放,成為老百姓可以遊憩和消閑之處。本章擬談太廟、中山公園、北海公園、景山公園四處。

為什麼先談太廟?它在天安門的東側,與西側的中山公園正好對稱。按照中國“左右相比,左為上”的傳統,所以先談。它本來就是明王朝的家廟,正殿中供著明代各位皇帝的牌位,肅穆而寧靜。清軍占領北京,把這裏改成自己的家廟,而把明代君主的牌位移送到白塔寺東麵的曆代帝王廟中,讓朱元璋和他的兒孫與李世民、趙匡胤等做伴去了。清君主每年在這裏舉行五次祭奠:大年初一、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和十二月二十九。每當戰爭獲得勝利,也在這裏舉行慶典,讓重要的戰俘在這裏排列成行,給已經駕崩了的皇帝看。但,1911年11月26日,同樣是在這裏,清朝的攝政王和清政府的諸位王爺在袁世凱的監督下,向已故皇帝的牌位叩拜,發誓永遠放棄他們的皇位與權力,接受新議會的十九項條款,即將帝製改為議會製。清亡國後,太廟的大門仍然關著,並沒有立刻向公眾開放。說到它的大門,請不要誤會成今天那個開在長安街上的大門。實際上,太廟的正門與社稷壇(即中山公園)的正門,原來都開在天安門內,皇帝從午門出來,向東可以進太廟,向西可以進社稷壇,這兩處是他的私產。天安門一關,老百姓根本別想進來。後來,中山公園首先向社會開放,為了老百姓進入的方便,在天安門西側開了大門。為了對稱,也順便在東邊給太廟開了正門。雖然開了正門,但依然沒有公開開放。我在本書開頭講過的太廟灰鶴,長期以來非常準確地來去北京,來時通常是三月初,走則通常是陰曆七月十五前後。在這些日子裏,它們在太廟上空飛來飛去,從中南海裏撈小魚給它們的孩子吃,飛在空中時的叫聲很大,仿佛北京就是它們的濕地。如果是平時的祭祀,它們絲毫不回避前來的親王與官員;如果是皇帝親自出馬,這些灰鶴不知如何獲得信息,則早幾個小時離開。當義和團剛興起時,皇帝命慶親王到太廟祭奠,灰鶴不像平時那樣飛走,而是盤旋在天空,大聲叫了一個多小時,這才向西飛去而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西太後與皇帝從西安返回北京,這些灰鶴才重新進入太廟。一個西方人在1933年寫成的《古都舊景》當中記錄了這件事,他不禁在發問:“難道不奇怪麼?羽毛動物對未來事情的認識比高明的政治家還清楚呢!”

再說西邊的社稷壇改成公園的事。1913年,清隆裕太後去世,在太和殿上治喪,因為當年是她在清室退位的協定上簽字,所以一時還有不少人說她有“讓國之德”,於是讓市民隨意由西華門和東華門進入太和殿上行禮。國民政府交通總長朱啟鈐負責現場照料,朱總長順便從端門進入太廟、社稷壇諸處一走,發現荒涼不堪,所謂“不堪”者,包括在如今水榭的地方喂養了牛羊!他激動了,遂生重新修複並開辟為公園之思。一有此思,行動便也快捷,各處發起捐款,共計募得五萬餘銀元,朱氏自己與楊度各出資一千元。後公布賬目,宣布凡捐款五十元以上者為董事,共計董事三百零三人。凡董事者,以後入園可不買門票。正式開放後,還果真有“天天都來”的董事。此後在朱氏的主持下,把荒廢處逐一修複,利用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所得的舊木料,先後增修了唐花塢、六方亭、投壺亭、來今雨軒、董事會、春明館、繪影樓、上林春等。1914年9月初籌劃在天安門西側開大門,到10月10日就正式開放,這種速度實在驚人。隨後堆出西南角的大假山,挖了荷塘,建造了水榭,修建最晚的是進門兩邊的長廊。在西樹林區域修了許多茶座,從南到北的順序是春明館、長美軒、柏斯馨,當中一條大路。開放之後,一度遊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來這裏“坐茶座”。這三個茶館各有特點,最南邊的最傳統,當中一個算過渡,最北邊的最摩登。來的人也與其風格相應。著名學術前輩譚其驤回顧說:“春明館是老先生們聚會的地方,我自覺身份不夠,不願意去。曾在那裏遇到林公鐸(損),座無他人,被拉坐下。他張口之乎者也,講幾句就夾上一句‘譚君以為然否?’蒙文通、錢賓四(穆)、湯錫予(用彤)三人常坐在一桌,我跟蒙老熟,認識錢老而不熟,湯老我認識他,他不見得認識我,也就不上去打招呼了。夏天坐公園可以從太陽剛下山時坐起,晚飯就在茶座上叫點心吃當一頓飯,繼續坐到半夜甚至後半夜一二點才起身,決不會有人來幹涉你。”因為這三家茶館當中有一條走道,所以坐在走道兩邊的茶客特別有眼福,可以在無意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像看電影似的。在公園中,還是最東邊的來今雨軒最高級,喝茶兼吃飯,價格最高,來的人的身份也最高,甚至還舉行一些民間最高級的集會,這在許多名人日記中都有記載。前邊的西樹林茶座,則絕對是自發而又充分能夠得到休憩的場所。但人以群分,在知識階層的眼中,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坐到自己應份的場合中才合適。在這些茶座或兼飯館中,都有很好的美食,如包子就有多種,價錢不貴,但質量非常之好,能讓人吃過一次而記一輩子。為什麼(中山)公園在北京各公園中獨得青睞?位置好,景色好,茶座好,吃食好,總之一句:消閑好。結果這閑也消了,而該自己幹的活兒(指文章的構思,甚至文章的寫作)也完成了。魯迅、齊壽山翻譯的德文本《小彼得》,就是在中山公園茶座上完成的。公園中都是平地,沒山而有水(後河),但時時能讓文人們湧現故國之思。這裏的小景不少,文人偏能夠小中見大。公園中心的五色土當然是最重要的景致,它也與當時中華民國的五色旗相映成趣,但文人似乎對此失去了興趣,他們在小小的公園中實現了視野的大。就這一點說,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