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道路·屋宇(1 / 3)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先修道路還是先蓋房子?作為個體的人,當然是希望先有房子,一有了房子立刻就可以搬進去住;但作為一個群體,路或許得比房子考慮在先。沒有路,怎麼進入到你想去的地方呢?偌大的北京城,你又如何從很遠的地方進入呢?

如果是在如同上一章中所說的三條大道交會北京的時代,那外來的人也隻能三者取一進入北京,可以騎馬,可以坐轎,也可以坐在人推的車子上。如果來人屬於窮困者,那就隻有邁開雙腿走路了。在山東、河北農村鬧災的年月,破產的農民進入北京,都幾乎是從沒有現成路徑的農田中踏出一條小路,坎坷著佝僂著身子進入北京的。本章要討論的,還不是這些北京外圍的道路,我們現在主要是探討北京城內部的道路是怎麼形成的。我所見過的最早的北京地圖,是清乾隆時期出版的。除了首都圖書館、侯仁之家以外,全北京也剩不下幾張了。其實,這樣的地圖上的道路,距離最初的道路還相差很遠。各種史料上也沒有記載北京是怎麼由一片平坦的荒地,一步步建設出各種房屋與各條道路的過程的。

我們隻有揣測,忽必烈指使著他的智囊,先踏勘了城牆和主要道路的位置,把未來城市中的各個大的位置作了區分與限定——最中央處,做皇宮;外邊一些的,做王府;再外邊的,給大臣做宅第;最後剩下來零零星星的,就讓老百姓蓋房子吧。當然,在房子與房子之間,事先劃好了街道、胡同的位置與寬窄。如果不修最初的土路,蓋房子的人進不來;如果蓋好房子不再完善道路,房子的主人也就不答應了。

先說城市的中央。北京從一開始建設時,城市中心就保留了一條無形的中軸線,在這條線兩側的建築物,要做到左右對稱。比如在天安門前,西邊是社稷壇(今天的中山公園),右邊是太廟(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在前門外,西邊是先農壇,東邊是天壇。甚至在朝廷上,文臣與武將也是各站一邊。今天遊覽故宮,也分成了三路:中路、東路與西路。最重要的建築在中路,直接與皇帝本人最密切的事情相關,東路與西路是輔佐性的,也大體對稱。最中央的路,當然是給最中央的人修的。太和殿前邊的漢白玉石台階(尤其是最中央的那塊丹墀),誰才敢於走它呢?大臣敢麼?太監敢麼?大約隻有由太監抬著軟轎,讓皇帝坐在上邊,兩邊的太監小心翼翼踩著丹墀兩邊狹窄的玉石台階,讓皇帝淩空從丹墀之上步步而下。我這兒說了個“步步而下”,在封建社會中就有殺頭之罪。身為皇帝,怎麼能步步而下,他隻能步步升高麼!至於皇宮之外的中軸線道路,比如前門城樓之下的那條道路,誰才有資格走呢?當然隻有皇帝他一個人才有資格。可皇帝是不習慣走長路與遠路的。他如果通過前門,還要太監抬著他經過,太監分列兩邊,坐在轎上的他,依然是行進在中軸線上!什麼叫封建社會呢?從皇帝出行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的全部含義。

從皇宮正中的午門,南下到前邊的端門,再南下到更前邊的天安門……甚至穿過前門直到天橋與永定門,這是北京昔日的中軸線,是最最無比神聖與威武的道路。皇帝走在這條道路之上(比如他出了前門,到更南邊的天壇祭天),前外大街兩側的店鋪都得關門,老百姓都得躲避在黑屋子裏,等皇帝連同他的鑾駕都走遠了,才敢悄悄打開屋門,最初也隻敢開一條細細的縫,看到街上果然沒人了,這才敢徹底打開房門,走到街心喘一口氣。

說過了皇帝,咱們降低一格,說一說王爺。王爺住的地方叫王府。王府也分級別。最高級的王府凡事比皇宮低一格。皇宮的正殿叫金鑾殿,金子在中國是最貴重的金屬。到了王府,主要建築則叫銀安殿,銀子是比金子低一級的貨幣。過去京戲中就有不少王爺上台,其中最有權勢的叫八賢王,或者俗稱“八千歲”,他的駐地叫“南清宮”,是僅僅比皇宮低一個等級的地方。八千歲往往是當今皇帝的叔叔或侄子。如果皇帝昏庸,那八千歲一定聖明,他手中有一件前朝天子傳給他的凹麵金鐧。它可是比皇帝還有權威的東西,一旦皇帝發昏,八千歲就拿出這製勝法寶,皇帝立刻就會嚇得軟綿綿。這時候再出來幾個拉架的大臣,隻要皇帝收回成命,一場風波也就結束。這些故事在中國流傳久矣,給本來不抱希望的平民又增添許多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