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低一格的建築,就是北京曾經十分流行的四合院了。所謂“四合院”,是指院子四麵有房,向著中央圍攏來,從“四”麵“合”到一起而成就了“院(兒)”。四合院也有一定的規格,但住的人不作限製:大臣可以住,商人或別的老百姓也可以住。四合院在北京居所等級當中是居中的,王府的人破落下來,會降到四合院裏;普通大雜院的人發達了,也會買所四合院住上一住。四合院住的是北京中層人士,有規矩,但又不過於死板,因此它在北京居住上的價值也就越大。四合院綜合的風景是誘人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它們組成了四合院萬千變化中不變的因素。正規的四合院方位是應該與皇宮一樣的,坐北朝南。大北屋住著男主人,東屋用做飯廳,長子夫婦住西屋,長孫住在大北屋與西屋之間的耳房,讓他從小就受到爺爺與父親兩代人的管製。小的四合院隻兩進,中間一個垂花門,但大北屋後邊就是別人家,這有些煞風景。如果是三進以上的四合院,大北屋後一定有長條形的套院,既隔音,也保險。四合院內院中有“十”字形的甬路,其四邊可以栽花種樹,但絕不許在其中軸線上種樹。您想,一個院子是一個“口”,“口”的中間種樹等於加了個“木”,那不等於是“困”了?多晦氣啊。內院的上方夏天可以搭涼棚,用杉篙戳在地麵,不破壞地麵的方磚,用粗鐵絲把杉篙彼此擰緊。然後在上邊架設席子,席子可以舒展也可以卷起,主人在地麵就可以操作。這樣,盡管外邊街道赤日炎炎,院內卻可以清涼許多,可以形成院子裏的小氣候。北京有許多特大的四合院,中間是主線的中軸,兩側有套院,套院基本對稱,但不絕對。次子之下的子女多在套院,姨太太往往也住套院。如果四合院隻有一條硬邦邦的中軸線,那未免也太呆板了。隻有那種存在兩三位姨太太的家族,才能把大型的四合院充滿,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四合院才有生機。您不妨讀一讀巴金、茅盾的長篇,其中哪個大家族沒姨太太呢?北京東西橫向的街道中,坐南朝北的房子也不少,於是就有若幹變了“格”的四合院。這樣的四合院被稱為“倒座兒”,在舒服程度與格局上都輸給坐北朝南的房子許多。
除了方向之外,如果東房西房中缺了一邊,那就叫三合院。北京老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東邊的房子挨西曬,如果院子東邊長著棵大樹,就能把炎熱的陽光給擋住了。再有北京東西橫向街道的距離很寬,往往街麵第一層院落之後,還有第二層院落。如果求氣派,當然是臨街的房子好;如果求幽靜,即使是在隔一個院子的背後居住,也格外會感到舒服。老作家鄧雲鄉年輕時借住在西城南魏胡同一個同學的家裏,那兒就是胡同南側的第二層院落,而且是三合院。南側而非北側、第二層而非迎街的第一層院落、是三合而非四合,表麵上這房子有三重的缺點,但鄧住得十分愜意:
南魏胡同是西四北有名的胡同,由大街東口到溝沿西口,路北一家挨一家,都是大宅門。早年老虎總長章士釗就住在這條胡同,名畫家陳半丁住在東口路北。同學的家,路南的大紅門,兩進院子,但不是正規的兩進院落。先住前院,北房沒有廊子,冬天最舒服,半窗紅日,由一早直曬到下午一兩點鍾,又燒著爐子,雖然火整日封著,也永遠是暖融融的感覺。後來搬到後院,開始沒有房客,隻一家住,院子又深,鄰院大槐樹蔭涼,遮滿整個東房屋頂。雖是東房,夏季也無暑意。大學快畢業時,我在東屋借住了兩個多月寫畢業論文,兩明一暗,裏間空著,我住外間,一副鋪板,一張大寫字台,一個大方凳,家具極為簡單,地是大青磚地,掃的清清淨淨。窗戶下邊玻璃,上麵冷布卷簾,掛著竹簾子,生活之舒暢、方便,真是神仙過的日子。寫文時,竹簾冷布空氣流通,靜得恰到好處,即可偶聞胡同之中漫長的叫賣聲,寫的有些累了,抬腳一掀簾子走到院中,足夠你伸腿、踢腳、抬頭看天,白雲浮動,青天高渺,偶有不知誰家鴿子一群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