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純仁擔任慶州知州時,有一年當地鬧饑荒,災情非常嚴重。範純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範純仁的下屬勸阻說:“開倉放糧,那要得到朝廷的批準才行,否則那可是犯法的。你還是先請示朝廷為好,這樣做豈不是惹禍上身。”

範純仁說:“上報已然來不及了,我們這裏的情況又十分危急,隻能先斬後奏。做事最怕呆板,不能靈活變通,特殊情況當然需要特殊處理。”

由於他措施得力,應變及時,沒有餓死人的現象發生。

範純仁在擔任齊州知州時,齊州境內盜匪猖狂,常有偷盜搶奪的事發生。齊州官員勸範純仁實行嚴酷手段來治理,說:“對盜匪絕不能手軟,你那寬仁理政的一套,在這裏是行不通的。”

範純仁說:“死守陳規怎麼能夠處理好變化著的事物,我還是主張該嚴的時候要嚴,該寬的時候一定要寬。齊州不比其他的地方,盜匪人多勢眾,打殺隻會激化矛盾,形勢會變得更加惡劣。”

範純仁對盜匪重在勸誡,無重大惡行的人一律赦免。另外,對那些舉報有功的盜匪,官府還給予賞賜。

一次,範純仁去獄中視察,發現監獄裏關押了很多犯人。範純仁一一審察,察知他們都是一些輕罪犯,於是他對主管監獄的官員說:“他們交納贖金就可以釋放了,你怎麼不那麼做呢?”

主管監獄的官員說:“他們一出去又會犯罪,不如把他們關到病死,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犯罪了。”

範純仁聽後非常生氣,當即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那些輕罪犯感激涕零,從此以後改頭換麵、重新做人了。沒過多久,齊州的盜匪大為減少,社會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

範純仁書生出身,卻不拘於常理,不自以為高明,求真務實,以不變應萬變,這才能使他政績突出,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巧妙應變,由被動變主動

在說話辦事時,如果能做到巧妙應變,必能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有的人說話經常掩飾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麼場合,也不管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麼後果,心裏有什麼就說什麼,知無不言,直來直去。這樣的人與其說是誠實,不如說是魯莽,結果不僅使自己沒有台階下,有時也在無意中得罪了他人。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直話直說有時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裏說的是一種說話藝術。談話高手能夠像鬥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有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對待突如其來的問題處理得遊刃有餘。他巧妙的一句話,常常可以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令人佩服不已。有次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還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14世紀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此話真高明。

其實在社交談話中有很多訣竅,可以給那些直話直說的人作為參考。預備幾個有趣的題目,侃侃而談,但言辭須含糊。那麼,怎樣才能尋找安全話題呢?可以考慮以下幾項:

1. 使用模糊性語言

就曖昧模糊而言,這題目是數一數二的,這個話題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確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學家最愛以世界的本質為題,使用一些模糊性語言,講些令人費解的話,然後看到周圍的人個個滿臉愕然、麵麵相覷,便忍不住偷笑。

2. 選擇某位不太出名的曆史人物為話題

可以選擇某位不太出名的曆史人物為話題,他不必有什麼精彩的奇聞逸事。如果你不想再聽某人喋喋不休地談論當今國家大事,用這類題目轉移話題再適合不過了。你可以說:“某某怎麼樣?”那人會頓時茫然,問道:“他怎麼樣?”“你剛才說的全部可以應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政客就是這樣的,誰能反駁?

不過需謹慎的是,有時跟其他客人應變時,談些不相幹的話,要摸清楚什麼題目不能碰,王明有一次大談“文化大革命”,談了二十分鍾,殊不知坐在他旁邊的那個人是屈指可數的中國史權威,某結果白然不用多說,讓人貽笑大方。

3. 用涵義廣泛的形聲詞,

所用的形容詞最好能適用於任何一個方麵。如果有人要你對你毫無所知的某本書、某出舞台劇、某部電影或某首音樂發表意見,你應該說:“我喜歡他早期的作品,作風比較單純。”或者說:“我喜歡他後來的作品。那比較成熟。”無論對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說你錯。

4. 講述一些曆久彌新的趣聞逸事

不必發表長篇大論也可以給人一種學識淵博的印象。在節骨眼上講出一樁人所罕知的事,會使人深信你滿腹經綸。例如,你記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個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親,然後在跟人家討論文學、商界動態、名人花絮或鮮聞的時候,再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樣一來,別人肯定會為你的博學所驚歎。

5. 發表別人無從駁斥的見解

閑談中,難免會有人問你:“你認為如何?”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原因是你剛才沒有注意聽。其實你一直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車發出的怪聲,或者某部電影裏某演員叫什麼名字。不過,有三種答案適用於任何話題,而且不會引起異議:“那完全要看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在某些地方,情況會受環境因素影響。”

6. 高明地搪塞躲避

如果有人想戳穿你的把戲,千萬別慌。你可以采納如下幾個對策:

(1)含糊其辭。馬上用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所講的“真理有大小之分。與小真理對立的,當然是錯的;與偉大真理對立的,則同樣是真理”應對。然後,趁著問你的人還在琢磨這一番話,找個借口離桌。

(2)指著窗外大聲喊:“瞧那個!”可以借此轉移同桌人的注意。

(3)把一塊肉放進口裏細嚼,同時做思索狀,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著屏息並慌張地指指喉嚨,奔出飯廳,挺著肚子朝沙發背猛撲過去,使人以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後站起來,轉身對嚇壞了的眾人從容地說:“沒事了。”如果你演技夠好,大家便會忘記使你突發急症的誘因,反而稱讚你有醫學知識,救了自己。

總之,在有些情況下,有些話不能直接說出口。應采用一種技巧,使自己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

懂得變通,事事才會順通

事事順通很難,但隻要你多花點心思,多角度考慮問題,也許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很多人在辦事的時候,往往會依據經驗確定辦事的原則和方法,然而這並非總能奏效。第一次遭到對方拒絕的時候,往往也是真正考驗一個人辦事能力的時候。善於辦事的人懂得變通,這等於增加了更多機會。

楊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麵,他也非常討厭自己的上司,經過多年的共事,最近他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楊先生翻來覆去地想,還是覺得自己對這裏非常滿意,除了那個討厭的上司。可是有什麼方法能改變這一局麵呢?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出了另外一個方法。他把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思路考慮,即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他想到的是:我能不能讓上司辭掉這個工作呢?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因為新的工作也是待遇優厚,所以他的上司沒考慮多久,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恰到好處的地方,就在於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的位置就空出來了,於是楊先生順理成章地坐上了以前上司的位置。

在這個故事中,楊先生本意是想替自己找個新的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上司。但他選擇了變通,換了一個角度,為他的公司找了一份新的工作,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心的上司,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來的。

懂得變通,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從來都是聰明的。他們總能獨具慧眼,找到,條新的路,讓自己取得辦事成功。而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的人,他們頭腦中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換其他方法去想問題,結果當然是失敗。

我們在辦事中,怎樣變通方法,另辟蹊徑,達到辦事成功的目的呢?

1. 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

世界是經常變化的,人也不能固守著自己的思維而不求突破,有優勢的人常常以為倚仗自己的優勢就可以無往不利,他忽略了當外麵世界變化時,優勢也不會永遠保持下去,不突破這種固定的思維束縛,我們原有的優勢也會變成劣勢。

2. 變換思維

有一家生產圓珠筆的公司,生產出的圓珠筆一直不受市場歡迎,其原因是,這家公司生產的圓珠筆雖然油很實惠,但油還沒有用完的時候,筆尖就會壞,投入市場後效果一直不好,怎樣解決質量問題呢?工廠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筆尖進行了改良,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最後,廠裏決定麵向社會廣泛征集改良方案,並許諾重金。

廣告發出後,征集的方案還真不少,但最後公司采用的卻是一個小女孩的建議。她的建議也非常簡單:縮短筆杆長度,筆尖壽命將盡時,恰好用完油墨。小女孩的聰明正在於大家都把眼光放在筆尖上,隻有她逆向思考,把眼光放在筆杆上,取得了成功。

3. 學會改變思路

任何規則都是人製定的,在必要時我們要善於改變,而不能一味堅守著過去的規矩。改變做事的規則,我們就掌握了辦事的主動權。很多人總是在路走不下去的時候,才想著改變,而事實上,這時已經太晚了。我們要獲得主動,就應該未雨綢繆,在最適合的時候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永遠走在他人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