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對象,隨機應變
在日常生活中,交友辦事要看清對象,並學會與不同的人交朋友。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交往之道,隨機應變,才能事事順利。
善於交友是一種能力。有些人不會交友,也不會辦事,所以處處感到別扭,仿佛到處都有路障。有些人則善於交朋友,所以並不感到做人辦事之難。前後兩種不同的結果,取決於你交友辦事是不是看清了對象。
馮天舒為人熱情大方,很善於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調到一個新單位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上司的好感和賞識。在做了一番調查後,他得知上司為人保守就毅然舍棄了長發、牛仔褲等時髦裝束,而以循規蹈矩的形象出現在上司麵前。
在初步贏得上司的好感後,馮天舒就充分發揮自己熱情,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的優點,主動與上司交往,建立朋友般的友誼。馮天舒並不是經常圍著上司轉,而是設法去順應上司的性格特點。他的上司有一個最大的愛好——打乒乓球,於是,他就苦練了一段時間的球藝,然後頻頻在上司常去的一家俱樂部露麵,並每次都是和上司一起對陣、切磋球藝,在球來球往中,這個上司與馮天舒成了一對好朋友。
經過一番交往,上司水到渠成地了解了馮天舒身上的優點和才幹,在工作中對他委以重用,馮天舒投其所好與上司交朋友,出色地把自己推薦給上司,從而贏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由此可見,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不僅是一種求人辦事的手段,更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一生都在與同事打交道。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與同事友好相處。同事之間朝夕相處,可謂低頭不見抬頭見。時間久了,彼此都很了解,說話辦事全無初識時的拘謹與認真,這也是很自然的。但也不能認為天天見麵,相互很熟悉就可以隨隨便便,不拘小節,失去恭敬。同事畢竟是同事,彼此間要相敬如賓,恭恭敬敬,這是保持良子的同事關係所小可缺少的。
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人的天生。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十分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切忌有量或無意地傷害同事的自尊心。
某公司人事科副主任沈祥是一個性格高傲,目中無人的人。在公司裏,他對同事或下屬說話總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把人放在眼裏的樣子。比如,通知人辦事,他的表情向來是冰冷嚴厲的,語氣絕對是不尊敬的。“小沈,你馬上去一趟,事情辦小好,就不要同來見我。”“喂,怎麼搞的,這些事情都幹不好,你說你還能幹什麼?”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平日裏在公司裏,進進出出,上樓下樓,他都是高昂著頭,直挺著胸、目光向上,從來不主動和同事打招呼。而且,無論何時都板著臉,一副不屑與人為伍的神態。
沈祥的盛氣淩人換來的就是同事們對他的疏遠,沒有一個願與他交朋友,以至於有一次他出車禍,腿部受傷住院,居然沒有一個同事去看他,向他表示一下同事間的關愛。這對沈祥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與同事在一起工作,少不了要請求同事幫助。有的人一呼百應,同事很樂意助他一臂之力。有的人卻缺乏號召力,同事不太願意幫忙,這都是平時對同事不恭敬,沒有人緣造成的。與同事相處共事,言語上要恭敬。
一是要多用“請求”的表達方式。比如可以這樣說:“請將這件事完成好嗎?”多用“請”字,可以使人覺得親切,覺得受到尊重。
二是要恭恭敬敬,誠心誠意。比如找同事幫忙,要誠心誠意,可以這樣說:“這件事隻有你才能做好,無論如何請你幫個忙。”這樣表述一般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同在一個單位工作,低頭不見抬頭見。在實際工作中,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同事,時時處處把同事當朋友。同在一個單位工作,千萬不要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別人。同事問的關係應該是同事加兄弟的關係。彼此恭恭敬敬,就能融洽地相處。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要與下屬交朋友,要做到以心換心。最受下屬歡迎的上司要能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隻有這樣的上司才會受下屬的愛戴,也隻有這樣的上司才能使公司上下一心,形成一般強大的凝聚力,共同為公司的發展做出努力。一個成功的上司常常關心體貼自己的下屬,有時他們做得簡直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以至於讓下屬感激涕零、心悅誠服。
吳起足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在他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兵同甘共苦,以誠心換得士兵的忠心。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有人奇怪地問: “你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麼倒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你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裏是在愛我的兒子啊,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終於戰死沙場:現在他又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上司如果從心底裏尊重下屬,看重下屬,下屬自然會賣力效忠。
有一家日資企業。一天,各部門接到電話,下班之後在貴賓廳召開職工大會。有些人感到很納悶,為什麼放著會議室不去,而是去貴賓廳開會。因為在員工們眼裏,日本人很機靈,甚至有人議論說:“老板又在搞什麼小把戲?”當全廠人陸陸續續地走進貴賓廳時,眼前的一切簡直把他們驚呆了。隻見每張桌子上擺滿了水果、飲料等各類食品。尤其是一名60歲的老門衛,看到眼前的一切,以為走錯了地方,正要離開時正好碰上了老板,老板一看他要走,便畢恭畢敬地把他請回來。
老板走上講台,恭恭敬敬地向大家行禮,說:“今天,把大夥召集起來,同大夥開一個聊天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提問題、講困難,提意見或建議,說工廠的、家裏的事都可以。”
人們看到老板不時地往工人手裏塞蘋果,倒飲料,並微笑著同大夥打招呼,便積極地為工廠出謀劃策。老門衛激動地說:“我這一輩子還是第一次開這樣的會。一個看門的,本來就是在廠門口的,再踢一腳就出門了。老板看得起我們,我們看門的一定要好好幹,看好這個家。”
此後,全廠上下一條心,工人們幹活也更賣勁了,恨不得一天幹上24小時。
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以心換心,隻要你付出真心和真情,就會獲得下屬的擁戴,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為你效力。下屬才會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你,從而促進你在事業上二的發展。
與客戶交往,不要隻談交易,要講人情。每個人的生活圈子裏都有一些比較親近、關係比較密切的熟人與朋友。美國的汽車銷售大王喬?吉拉德發現每個人所擁有的熟人與朋友的數字大約都是250人,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
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以一種幾何級數來擴張的。無論是善於交際的公關高手,還是內向木訥之人,其周圍都會有一群人,這群人大約250個。而對於生意人來說,這250人正是你的客戶網的基礎,是你的財富。
建立良好的客戶網絡,與客戶成為知心朋友。與客戶交往過程中要以誠相待,同客戶交朋友,分擔他的憂愁,分享他的喜悅。他可能會向你介紹他的朋友、他的客戶,這樣,你的客戶隊伍會不斷擴大。
同時,當你在和他談你工作上的困難時,他很可能會主動地幫助你,介紹新的客戶給你認識或並幫你直接把生意做成,使之成為你永久性的客戶。與客戶交朋友,不要隻談買賣,不談交情,對客戶要關心、愛護和體貼,使買賣雙方不單純是一種商業關係,而是富有“人情味”的,使顧客產生一種親切感,在得到物質需求滿足的同時,還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滿足。
美國有位叫瑪麗?凱的女士,曾敘述她買轎車的經曆和感受。她想買一輛黑白相間的轎車,就去汽車店挑選。在第一家店裏,由於推銷員沒有把她當一回事,她覺得受到了冷遇,轉身就走了。進了第二家汽車店,推銷員對她十分熱情,向她仔細介紹各種型號汽車的性能與價格,使她感到這位推銷員是真正為她著想。當她偶然談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時,這位推銷員馬上請她稍候一會兒,15分鍾後,一位秘書拿來一束鮮花,這位推銷員把鮮花送給她,並祝她生日快樂。當時,使她感動萬分,覺得那束鮮花的價值超過百萬美元!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那位推銷員向她推薦的一輛黃色轎車,而放棄了購買黑白相間轎車的打算。
一束鮮花成了溝通買賣雙方心靈的橋梁,使商店裏充滿了友善和溫馨的氣息,使顧客不由得產生了深深的信任感。此時的買賣當然好做了。碰到顧客過生日當然很偶然,但這種“人情”意識每時每刻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我們應該與每一個客戶交朋友。因為每一位客戶都有許多親朋好友,而這些親朋好友又有同樣數目的親友關係。失去一名客戶就會相應失去幾十乃至上百名客戶。得到一名客戶情況就會相反。因為這些人會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去影響他的親友。如果在交往中與客戶交朋友,就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以變製變立於不敗之地
以變製變術就是在處理各種事物時要善於變化和選擇,而不是墨守和拘泥。甚至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下麵是一件關於範純仁如何來以變製變的事例:
範純仁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的次子,他年輕時考中了進士,卻不急於做官,他對父親範仲淹說:“我現在是雖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但對社會和書中的道理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我還得深入實踐才行啊。”
範仲淹鼓勵範純仁說:“讀書重在學以致用,不要成為書呆子。你有這個想法當然好,不過還是要多了解一些民情。”
範仲淹去世後,範純仁才出來做官,擔任建城縣知縣。為了提高百姓的經濟收入,他從其他地方聘來技師,教百姓養蠶織布的技術。有人對範純仁說:“你初涉官場,應當多與上司打交道,這樣才能飛黃騰達啊!你請人教百姓養蠶織布,這風險很大,出成績也很難,你為什麼要操這些心呢?”
範純仁說:“讀書人出身的官吏常常信奉空洞的教條而不求真務實,這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我現在給百姓找一條致富之道,並不在乎自己的升遷,你不該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我啊。”後來,當地百姓在養蠶織布中得到了豐厚的收入,百姓十分愛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