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萍,君自采。亭邊梅,為誰開?梅落猶有牡丹在,驚鴻不複照影來。一斛珍珠傷離別,一闋琉璃君恩絕。一樓霜雪詞賦寫,一朝風月容顏謝。
這時天氣漸漸暑熱,太上皇晝臥在竹林下納涼,朦朧睡去,卻見梅妃隔竹佇立,掩袖而泣。太上皇招手問:“梅妃,梅妃,你現在究竟居在何處?”梅妃哽咽著說道:“往昔陛下蒙塵,棄妾於不顧,致使妾死於亂兵之手,憐妾者葬妾於池東梅樹旁。”
太上皇一聽說梅妃已經死了,頓時傷心至極,大聲痛哭起來。然後太上皇一慟而醒,立時傳高力士,命率眾內侍往太液池發掘。可是掘遍池東梅樹下,卻毫無蹤跡。太上皇愈是悲傷,忽然想到溫泉池旁,也有梅樹十多株,就親自坐小輦到溫泉,見了華清池,又不覺想起往日情形,十分感慨。太上皇命內侍在梅樹下發掘,才一動手,就見一酒槽中,有錦裀裹斂那個薄命而高潔的梅美人。太上皇忙拂去塵土一看,果然是梅妃,而與貴妃楊氏玉環早灰飛成骷髏大大不同的是,梅妃麵色如生。
太上皇撫屍大慟,親自揭開她的衣裳檢查死因,卻見玉體的肋下有深深的刀痕,忙命高力士備玉棺收殮。太上皇自製誄文,用貴妃禮,改葬在東陵。
一代麗人才女將梅品的清雅脫俗、孤傲高潔融入了靈魂,到頭來遭遇卻是如此不幸。
◆梅妃之謎
梅妃與玉環是兩個最為不同的女子,她們以兩段截然不同的故事,成全兩段同樣令人扼腕的千古傳奇。
周瑜曾經悲歎“既生瑜,何生亮”,飲恨而終。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這兩個女子之間。那個獨立在寒梅之下的女子,她毅然地將贈給她的一鬥珍珠,退了回去,她的心裏也發出了同樣的歎息。
這兩個一樣傾國傾城、國色天香的女子,她們的相遇,其實是非常殘忍的。
唐朝至今,有太多的文人,傾盡筆墨,為玉環作傳寫詩編傳奇小說,卻很少有人提起這位梅妃。
正史上關於楊貴妃的記載很多,而隻字未見有載梅妃其人其事。不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我們所看到的有關梅妃的書籍,其內容都是從《梅妃傳》衍化而來的。而《梅妃傳》一文無作者(有人認為是唐代曹鄴所著,並無實據),抄錄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隻知他是兩宋之交的人。而《梅妃傳》是最早記載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他所有關於梅妃的記載都是晚於該文,而且大多是該文的轉抄,或者增加了傳說成分。
在《梅妃傳》裏有這樣幾句話,值得注意:“今世圖畫美人者,號梅妃,泛言唐明皇時人,而莫詳所自也。”其意思說,當今(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隻泛泛地說她是唐明皇時的人,而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因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梅妃傳》一卷亦無撰人,蓋見當時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因造此傳……”治學嚴謹的文學家鄭振鐸也否認梅妃的存在。最後,查考唐代史籍,並未發現有高力士到閩粵選美的記載;《梅妃傳》所記梅妃被貶所居之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它與長安相距數百裏,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何以會出現唐玄宗夜召梅妃,當被楊貴妃發覺後,又怎會有梅妃“步歸東宮”之事?
《梅妃傳》一文至少有以上幾處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很多人都對梅妃是否真有其人產生了懷疑,但江國興等學者通過大量的考證,對魯迅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一致認為,梅妃真的是確有其人的。
對梅妃是否是真實人物的疑問一直存在,由於《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提及江梅妃,加上梅妃的事跡多出自宋朝的《梅妃傳》,部分學者認為她是一個虛構人物。唐玄宗之前,後宮設一後四妃(四妃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玄宗登基後,冊封董良娣為貴妃,楊良娣為淑妃,武良媛為賢妃。玄宗另有一妃錢氏,僅記為錢妃,未記錄其具體封號。開元年間,玄宗將四妃改為三妃(惠妃、麗妃、華妃)。開元十二年(724年),王皇後被廢,玄宗特賜武氏為惠妃,另有麗妃趙氏、華妃劉氏。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皇甫德儀逝世又被追贈為淑妃。而在武惠妃逝世後,玄宗又專寵於楊氏,在天寶年間冊為貴妃。後世皇帝,冊封妃子的封號仍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終唐一世,始終沒有梅妃這一封號。
但亦有一派學者認為梅妃確有其人,指出唐朝很多沒有生育子女又沒參與重大曆史事件的妃嬪都沒有記載於正史,並且指出在《梅妃傳》之前就已經有很多關於梅妃的傳說,此外莆田的《江氏族譜》也有梅妃及其父兄的內容。
楊玉環的身材比較豐腴,但梅妃不一樣,相傳她的身材稍瘦,顯得體態清秀,而且,和喜歡佩戴各種飾品、將自己打扮得“雲鬢花顏金步搖”的楊玉環不同的是,梅妃淡妝雅服。
那一年,當猶如一枝素雅寒梅一般的梅妃,第一次站在唐玄宗的麵前的時候,他一定也曾驚為天人仙子。當梅花的冷香襲來的時候,她恬靜地站在梅樹底下,沒有濃妝豔抹,隻是蛾眉淡掃,卻難以掩蓋她如花一般清麗脫俗的容顏。她,讓他為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