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江采蘋:冷宮裏的疏影橫斜(3)(2 / 3)

梅妃和玉環一樣,也是多才多藝的。楊玉環會做些什麼呢?從《長恨歌》中我們看到,無非也就是“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她伴隨著唐玄宗歡宴,為他輕歌曼舞,她伴隨著《霓裳羽衣曲》,翩翩起舞,讓唐玄宗為了她而癡狂,從此以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梅妃也是能歌善舞,還精通樂器,且長於文墨,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據說,她九歲就能夠誦讀《詩經》,論起吟詩作對之類的文采,絕對不比男孩子差。她的舞技,隻在楊玉環之上,絕對不在其之下,最擅長跳的,是一種叫作驚鴻舞的舞蹈,那真是“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啊,她骨骼清奇,就算是當年那能在掌上跳舞的趙飛燕,也不遜色多少。她那飄然的身姿,“若流風之回雪”,讓唐玄宗對她讚不絕口,寵愛有加。

可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又為何最後失寵呢?難道這一切當真就因為楊玉環?或許,唐玄宗才應該擔負主要責任。

曾幾何時,玄宗也曾對梅妃癡迷不已,宮裏種滿了梅花,形成一片梅林,當雪飛梅開的時候,他與她一起飲酒賞梅,一個冰肌玉骨的女子,醉倒在一片飛雪之中,一身素衣和一片嫣紅相映成趣,她為他舞蹈,如同梅花一般在空中飛旋,又好似有鳳來儀一樣,對他投去驚鴻一瞥。

隻可惜,當楊玉環入宮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莫非世上所有男子,都是薄幸之人嗎?梅妃熟讀《詩經》,所以她一定記得那個叫“氓”的男子,“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當氓追求那個心儀的女子的時候,是如此癡情,可是,當他將那女子娶回家之後,又換了嘴臉,“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那氓變心了,他無情地拋棄了那個他曾經深愛、發誓會保護她一生的女子。

同樣的還有唐玄宗,他也不能免俗,雖然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或許玄宗厭倦了和才女在一起吟詩作畫的斯文風雅的生活,又或許是在他看來,梅妃已經紅顏漸老,到了秋扇見捐的時候了,據說,梅妃生於公元710年,而楊玉環生於公元719年,比梅妃晚了整整九年。所以,當有一個如楊玉環般美豔不可方物的女子出現在他麵前,他再次動了心。

厭了那淡雅的梅花,愛了嬌豔的富貴榮華的牡丹。如果說,唐玄宗和梅妃的愛情故事,是那樣清麗脫俗,那麼,他與楊玉環之間的愛,就沒有那樣純潔無暇了。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隻是用一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草草地帶過,但實際上,楊玉環被選入宮的過程是很複雜的。唐玄宗與楊玉環本是公媳關係,玉環於是先被度為女道士,住在太真宮,幾年之後,才封為貴妃。為了更好地描寫楊李愛情的悲劇,讓讀者同情兩人,所以,白居易在這裏采用了“為尊者諱”

的方式,一筆帶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紅顏薄命常常被人用來形容女子,而梅妃和玉環,她們雖然有著不同的際遇,最後卻有著極其相似的結局,她們的遭遇,再次證明了“紅顏薄命”。

安史之亂是由於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引起的,就算沒有楊玉環,他也會寵幸其他妃子,一樣也會得到今日的下場,所以,楊玉環完全就是一個替罪羊。說什麼“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道什麼“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表麵上看來,唐玄宗的確是對楊玉環寵愛有加,可實際上呢,為了自己活命,他還是選擇了放棄楊玉環,這一次,唐玄宗又當了一回“氓”。

那麼梅妃的命運又如何呢?安祿山叛亂,唐玄宗來不及帶上已經失寵的她就匆匆逃走了,這對於梅妃而言,大概又是一個打擊吧,當她寫下《樓東賦》和《謝賜珍珠》的時候,還是對唐玄宗抱有一絲希望的,可是,現在他卻拋棄自己,帶著楊玉環匆匆逃走,可見他心中早就已經沒有自己,她的絕望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梅妃的最終歸宿有兩種說法,其中一說是,當長安城陷的時候,梅妃死於亂軍之手。唐玄宗從蜀地回歸長安後,在溫泉旁邊的梅樹下發現了她的屍體,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悲痛欲絕,用妃禮葬之。

這個結局,和楊玉環一樣,最後都是香消玉殞,無處覓芳蹤。不過,對於梅妃的結局,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她最終還是逃出了宮中,從此隱居起來,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對於梅妃來說,後一種結局算不算好一些呢?或許是吧,但是,這樣的結局,也一樣淒慘,讓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那首《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她和那位佳人的遭遇是何等相似啊。回憶起往昔的時候,梅妃或許會想起,她與唐玄宗那曾經的相愛,想起自己的一個低眉,一個回眸,想起唐玄宗對自己的深情款款,微笑而視。但是,或許,梅妃還會想起,當唐玄宗愛上了楊玉環之後,就將自己徹底拋棄了,“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唐玄宗與楊玉環訴說著綿綿情話,和她許下了愛情的誓言,但是,他卻忘記了她,忘記了那一枝傲雪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