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煙花綻放絢麗,又如流星雨滑過夜空。璀璨煙花,彩蝶翩躚。一箋思念,遠望如煙。梅飄香雪,紅霞醉桃源。紅塵裏的囂攘,扔到身後遙遠的清輝裏,在塵外一隅的蘭樓華堂,你與往日的歡樂與疼惜,換盞推杯。
一幕幕心事在燈火夜色與樽盞中蕩漾,迷離著溫語濃情的醉。人間風月,歌舞升平,相思江畔,有你清影搖曳,細語呢喃。青絲如墨,肌似白玉瓷。娥眉飛入鬢,眼波橫生媚,唇齒珠貝,素手抬,暗香浮動攝心魂,腰若盈尺,裙擺杳杳,步生蓮來枕上書。描一枕流光入夢來,書一箋紅綃半殘透。雨落庭前折梅嗅,卻話風流。
◆曲曲動人心
唐朝時,有一位女子紅遍了江南,不管是軍隊還是地方,都為之歡呼,為之沉醉。在歌舞繁華的唐朝可謂一枝獨秀,她就是四大女詩人之一的劉采春。
劉采春與魚玄機、薛濤、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在四大女詩人中,是最全麵發展的。就像現在演藝圈裏影視歌三棲明星一樣,她不僅能演,能唱能跳,還能寫詩,是創作型偶像派歌手,是唐朝四大女詩人中最多才多藝的一位。元稹《贈劉采春》詩說她“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囉嗊曲》,《全唐詩》錄存六首。
劉采春,生卒年不詳,不僅正史毫無記載,野史中也不見痕跡。至於她的出生地,一說生於江陰,一說生於紹興,但都不出江南一帶。“江左宮商發越”,這是唐初魏徵主編的官修史書《隋書》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江南自古就是音樂藝術高度發達的地方。
在當時江南的流行歌曲界,劉采春比現在的“超女”還要火。按現在叫法,應是天後級的歌星,粉絲無數。劉采春粉絲團的成員,既有京城裏的達官貴婦,也有蘇杭的俚漢村婦。不分老幼貴賤,男女通吃。
唐代人說起劉采春,就像今天我們說起鄧麗君。當年的鄧麗君,“凡有華人處,即能哼鄧曲”,而劉采春,就是唐代的鄧麗君。劉采春以靡靡之音,紅遍富庶江南。彼時吳越一帶,隻要劉采春的《望夫歌》響起,“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其流行程度。
劉采春是一朵奇葩。她的傳世詩作,至今讀起來仍朗朗上口,讓我們感受到唐朝時江南女子的萬千風華。
古代從事文藝職業的大概有兩種原因,一是為生計所迫的不由自主,二是家中有從事娛樂業的傳統,劉采春就是兩者兼而有之。雖然沒有曆史材料說明劉采春的家庭經濟狀況,但可以斷定的是,劉采春是個苦孩子。古代戲子很受社會歧視,是下九流中的人,誰家兒女隻要有一碗飯吃,是斷然不會去當戲子的。
劉采春小時候因家境貧寒入了文娛圈,長大後嫁的老公也是圈內人。
她的丈夫周季崇是當時小有名氣的戲曲演員,用傳統的術語叫“伶工”,最擅長參軍戲。
所謂“參軍戲”,最早始於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勒時期。內容就是:
一個優伶穿上官服,扮作參軍(級別不太高的官員),後來這個參軍貪汙犯罪,被別的優伶扮演的角色從旁戲弄,“參軍戲”由此得名。最早的“參軍戲”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有點類似於今日的相聲。一般是兩個角色,被戲弄的主角是參軍,戲弄參軍的人叫蒼鶻。如一個逗哏,一個捧哏。
至晚唐,“參軍戲”發展為多人演出,戲劇情節也比較複雜,除男角色外,還有女角色出場。劉采春就是當時演出“參軍戲”的紅極一時的女主角。
劉采春三人組成一個家庭戲班,四處走穴。
除了善弄參軍戲外,劉采春歌唱得尤其好。據說她有夜鶯般的嗓子,“歌聲徹雲”,繞梁三日而不絕。
《望夫歌》讓劉采春大紅大紫,也讓她擁有了眾多堅定不移的鐵杆粉絲。這《望夫歌》是組曲,共六首。唱的都是以思夫為內容,光聽這名字,就能讓人愁腸百結,淚如水流。這是她的代表歌曲,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
《望夫歌》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所以元稹在《贈劉采春》一詩中說她,“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如果和鄧麗君的歌做比較的話,《望夫歌》應該相當於《何日君再來》、《江水悠悠淚長留》或是《三年》等。“想得我腸兒寸斷,望得我眼兒欲穿。好容易盼到了你回來,算算已三年。想不到才相見,別離又在明天”,從鄧麗君甜絲絲又淒切切的歌聲中,或許能想象出劉采春那哀怨悲歌的幾許風采。
不難想見,劉采春和鄧麗君一樣,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閨婦為最。那時,劉采春幾乎已成為商人婦那些有錢有閑但空虛度日的太太們的心聲代言人。據說當時,商人婦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個惱人的社會問題。大批商人長期在外不歸,大量夫妻異地分居,怨婦成群,生活不和諧,已是一種普遍現象。劉采春的歌曲有其廣闊的市場需求。在沒有錄音技術的唐代,靠著一場又一場的演出,紅透大半個中國實屬不易,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而且,劉采春並不是僅有歌喉和美貌,她還是詞曲全能的創作型歌手。“唐人朝成一詩,夕付管弦”,在《全唐詩》中,六首曲皆歸劉采春。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不是她的詩作,而是她把當時才子們的詩詞拿來配曲,然後歌唱。杜秋娘的《金縷衣》也存在此爭議。這種爭議,難免有男性學者對女性不看好、不平等對待、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有些男人隻要一看到女人寫詩,而且還寫出了流傳甚廣的詩,就忍不住要懷疑,忍不住要揣測背後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詩人的存在。盡管他們最後也找不出那位男詩人是誰,但他們還是要找出各種理由來懷疑。但無論如何,後人還是記住了使大量詞曲廣為流傳的那些女人,比如杜秋娘,比如劉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