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劉采春:從歌舞場走向不歸路(2)(1 / 2)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關於劉采春的傳聞有很多,有的說,劉采春後來被元稹收為妾,因不滿元稹的風流放縱跳河而死;也有的說,劉采春是被元稹強迫奸汙了,含辱懸梁自盡的;但也有很多人說,劉采春是被丈夫周季崇逼死的。林林種種,說法頗多。總之,劉采春就像是在人間蒸發了一樣,後期的狀況不得而知。但這顯然是一樁三角戀,究竟是誰逼死了劉采春?在性開放的唐朝,劉采春有必要自殺嗎?一代名伎究竟為何而死?

隻有走進劉采春的內心世界,以女性的眼光來解讀劉采春,才能體驗到在情感旋渦中掙紮的劉采春的真實情感。正史並非無懈可擊,野史也並非漏洞百出,情感世界還需用愛來解讀。

情到深處吟出來的詩句也有新意,“新妝巧樣畫雙蛾,謾裹常州透額羅。正麵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從這首詩,我們確能看出元稹對劉采春的一往情深,更多的是看到劉采春的個人魅力,她媚而不俗,歌聲甜潤婉轉,一曲《望夫歌》都能把人腸唱斷!

當年,劉采春讀了這首詩後,當即指著牆上吳道子的一幅畫《農家新婚合歡圖》,對元大才子說:“締得三生石上緣,雙雙並立翠溪前。談情月下無窮夜,合墜花間不計年。束發樵郎鬆作笠,垂發村女葛披肩。”好一個劉采春,將農家新婚舉案齊眉的心態,愛的宣言,描繪得淋漓盡致!

女人有了外遇,做丈夫的都會吃醋,周季崇當然心急如焚。在這種狀況下,劉采春是怎麼選擇的,她究竟是怎麼死的?

遺憾的是並無史料可考,曆代文史學家也沒還給劉采春一個公道,似乎劉采春的人生到此戛然而止。因此有了很多傳言,對劉采春的結局眾說紛紜。劉采春不滿元稹的風流放縱,這個原因屬實。但就據此斷定劉采春跳河而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劉采春是何許人,元稹是何許人,曆史怎麼會沒有記載?說元稹奸汙劉采春就更不可能了,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他們二人情真意切,相互贈詩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劉采春是真的愛上了元稹。

劉采春離開元稹身邊是肯定的,但是她也沒回到周季崇身邊。劉采春沒有被他殺的可能,因為元稹尋歡作樂安得自在,不可能有殺她的念頭,就算劉采春礙事,說一聲“再見”就解決問題了。周季崇也不可能殺劉采春,喜歡都來不及呢。在這種狀況下,劉采春的決定真是出乎意料,她也許選擇了隱居。自己主動消失了,外界不得其蹤跡,對她去向的各種猜測也層出不窮。可劉采春懶得去搭理這些傳言了,她看得淡了,也愛得累了,再也愛不起來了。至於劉采春的結局究竟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她的剛烈堅貞注定了轉身離開。或許,是為了所愛的人更加幸福吧!

劉采春後來不知所終,這著實令人遺憾。她作為“唐代才女半煙花”

中的一員,實是當時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可以想見,她的歌曲已成為那年月的時代之聲,感動、撫慰過很多彼時之人,尤其是傷心的女人。

就像當年鄧麗君的歌聲,當它們在耳邊款款響起時,總有人為之動容。

至此,唐朝又一位才女名伶為愛情走上了不歸路,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美麗而傷感的女子背影!

◆元稹和他的那些女人們

元稹一生,風流多情。他先是在蒲州的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鍾情,紅娘推波助瀾私定終身。數月後,元稹赴京趕考,就改娶高官之女韋叢,崔鶯鶯隨後隻得另嫁他人。元稹娶了韋叢為妻以後,有七年恩愛之情,這段圓滿的姻緣,應該讓元稹幸福快樂了一陣子,可是,韋叢去世後不久,《離思》、《遣悲懷》墨跡未幹,元稹就又娶了河東才女裴柔之,其後又與名妓薛濤、劉采春私交甚篤。如此一來,似乎元稹對愛情和婚姻的忠誠大打了折扣。這樣一分析,“半緣修道半緣君”的詩言誌也成了他背棄愛情誓言的莫大諷刺。有專家指出,元稹“不但見女色即動心,且甚至聽女色而懷鬼胎”。陳寅恪對元稹的道德評價相當苛刻,“微之所以棄雙文(即崔鶯鶯)而娶成之(韋叢),及樂天(白居易)、公垂(李紳)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為非,正當時社會輿論道德之所容許”;“綜其一生形跡,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乘此社會不同之道德標準及習俗並存雜用之時,自私自利”。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唐·白居易》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讓元稹把歌伎商玲瓏攜往越州。元曲著名曲目《西廂記》的故事題材最早也是來自元稹自己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描寫他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曆之境”。講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麗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元稹是文學大家,中唐時期有以白居易和元稹為代表的“元白詩派”,“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便是元詩中一句千古絕唱。元稹根據自己的經曆寫出傳奇《鶯鶯傳》,一個“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念,派生出綿綿不絕的《西廂記》、《紅娘》等諸多傳世劇目。元稹文學地位之高,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