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發式亦即清末宮廷後妃的正式發式——“大拉翅”,據說是她自己所創,後來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戲劇舞台上。慈禧的“大拉翅”發髻,實際是一個高約一尺有餘、內以鐵絲為骨架、外包青緞青絨布做成的兩把頭冠套。摘戴自如,又可美飾頭發。兩把頭的頭飾有扁方、簪、頭花、流蘇等。慈禧夏天最喜歡戴的扁方是六十整壽時張之洞進貢的,用檀香木、金絲和小珠子鑲成。頭花是“大拉翅”發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慈禧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大拉翅”發髻正中的大朵珠寶頭花。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音近。她常應時節戴不同絨花,如清明日戴絨柳芽,端午日戴絨艾草,冬至節戴葫蘆絨花等。
美國女畫家柯爾為慈禧畫的油畫像中,有一幅身穿黃底繡紫藤蘿團壽字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顯得雍容富貴。但柯爾說,慈禧佩戴之首飾,種類雖多,而終不過珠翠二者。“據說宮裏各種首飾都有,但我隻看見過慈禧常戴的幾種。她最愛的是一個翡翠戒指,一個碧綠戒指,還有頭上戴的幾朵珠花和一件珍珠串起的披肩。”“慈禧還戴一副小珠子耳環,永遠也不摘下來。據老太監們說,這副耳環是慈禧進宮時,鹹豐皇帝賞給她的。慈禧每次戴兩副耳環,因為她有四個耳孔。”
慈禧的住所。
慈禧的住所當然首先是位於北京正中的紫禁城。慈禧大半生居住在西六宮。西六宮位於紫禁城中路後三宮西側,總稱內廷西路,俗稱西六宮。原有十餘座宮殿,清中後期改建為4個院落、8座主殿。除東南角永壽宮和西北角鹹福宮外,東部的翊坤宮、體和殿、儲秀宮及後殿麗景軒為一個四進大院;西部的太極殿、體元殿、長春宮和後殿的“怡情書室”為一個四進大院。同治、光緒皆隻有4個後妃,東西六宮均冷落蕭條,慈禧遂先後占據了西六宮大部分住所。
鹹豐二年(1852年),慈禧奉鹹豐諭旨,以“蘭貴人”的身份入住紫禁城西六宮的儲秀宮,在那裏生下了同治。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慈禧等隨鹹豐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駐蹕避暑山莊。莊內有煙波致爽殿,殿旁有東西兩跨院,分別稱為東所、西所,慈安住東所、慈禧住西所,加之在京城時慈安住東六宮的鍾粹宮、慈禧住西六宮的儲秀宮、長春宮,人們遂私下稱為“東太後”“西太後”,“東宮”“西宮”及“東邊兒”“西邊兒”。同治即位後至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慈禧住紫禁城西六宮的長春宮。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又移居儲秀宮,耗銀63萬兩(加上賞賜臣仆共計125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並將同治降生的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儲秀宮改造後的四進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回廊壁上刻滿了大臣們恭寫的《萬壽無疆賦》。正殿裝修精巧華麗,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五扇紫檀木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西側各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間、東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間、西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慈禧住儲秀宮時,在體和殿用膳,節日在翊坤宮接受妃嬪們朝拜,在翊坤宮為光緒選妃。
長春宮南麵設有戲台,與體元殿相連。慈禧常和王公貴妃在此看戲作樂。
西六宮最前麵、亦即最南端是養心殿。清代除順治、康熙兩帝住中路乾清宮外,雍正以後曆代皇帝均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前殿處理日常政務。同治、光緒時,養心殿前殿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聽政時,小皇帝坐在前麵寶座上,兩太後坐在後麵寶座上,中間掛一塊紗簾。
紫禁城宮殿之外,有稱為“西苑”的“三海”即中海、南海、北海。三海中有數不盡的樓台亭閣。慈禧常住中南海儀鸞殿,光緒住在附近的瀛台。
慈禧60歲生日前後,常住頤和園的樂壽堂。慈禧在那住了許多年。
慈禧的寢殿有炕有床。德齡說,太後睡覺所用的炕也不怎麼特別,隻是下麵鋪的軟褥比普通的厚一些,冬天要鋪三重,春天鋪二重,夏天也要鋪一重——這也許是她年事已高,比較怕冷的緣故。軟褥上罩著一條綢毯,每隔兩三天更換一次。她的寢宮內,除卻夏天,平常總得生一個暖爐,隻是冬天燒得旺些,春、秋燒得弱些。德齡《清宮遺聞》中提到,慈禧有一奇枕,長約12寸,其上有一個3寸見方的小洞,其中填以曝幹之花。據德齡說,這是因有一次抓住了一個偷進頤和園想加害慈禧的人,其後,除加添衛士之外,慈禧還將枕頭改成了這個樣子。她認為,這樣可以使她在睡覺時能聽到附近的聲息,便於防範。德齡曾親自躺上去試過,覺得這枕上的一孔,確有幾分揚聲筒的功效。
慈禧的車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