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赴日本
1917年,27萬的北京觀眾把梅蘭芳選為全國第一名旦。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日本文學家龍居瀨三是梅蘭芳的戲迷,喜歡之餘,在日本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關於梅蘭芳的散文,說就算不提梅蘭芳技藝之純熟,光他的麵貌之美就可以秒殺掉日本的所有美人,使她們的美麗從蠟炬成灰到萬念俱灰。這篇文章立即引來爭論無數,唇槍舌劍的文字爭論使梅蘭芳成為公眾都想一看究竟的神奇。
為了達成梅蘭芳到日本演出的願望,對梅蘭芳癡迷的龍居瀨三邀請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觀看梅蘭芳的戲劇,以獲得他的支持,使他的族人們欣賞到世界級的美麗。就這樣,1919年,與我們有同好的日本人,用五萬元一個月破天荒的演出價,把梅蘭芳接到了東京。此後,梅蘭芳拒絕了美國、法國的更高演出價邀請。在梅蘭芳看來,守約是做人的準則。同時出國演出的目的在於宣傳京劇,代表的是中國,不能用錢財多少來衡量,所以隻能成功,不能失敗。顯然,到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演出更容易獲得成功。從而,就有了東京火車站受到記者和劇迷們擠破頭般的追捧,就有了在那以輝煌燦爛號稱遠東第一的東京大舞台開幕典禮中的卷簾而出。而此時這些記者、劇迷們從未見過梅蘭芳,更沒有看過他的戲劇。
梅蘭芳在日本一個月的逗留,讓六千萬的日本人瘋狂起來。最高票價賣到了10元,而當時日本演出的最高票價也不過4.8元。戲院場場暴滿,票價在黑市上不斷上漲,翻了十倍甚至數十倍。梅蘭芳悠揚悅耳的唱腔、嫋娜多姿的舞態、莊雅恬靜的台風,深深地感染了日本觀眾。男子不必提了,日本少女們也為之傾倒,有的幹脆痛快淋漓地寫起情書來。日本的藝人們紛紛開始效仿梅蘭芳的舞蹈,並稱之為梅舞。日本的皇後和公主因梅蘭芳的美麗而自慚形穢。這也難怪,那坐在第一號包廂內的皇後和公主們所穿的服飾,也不過是那被日本派往唐朝的留學生帶回去的,而且還隻是長安市上婦女所穿的樣式罷了,和我們長生殿內的“鳳凰”——楊貴妃所穿出來的宮廷服裝如何能比!
生於一個以人際關係為主的社會,任何希望的實現都與此有關。生於亂世,任何的事情都不免受到政治的影響。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對現當代中國影響極深的五四運動。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變得敏感起來,雖然梅蘭芳受到日本民眾的狂熱喜愛,但兩國政府之間的摩擦使兩國國人的生活都變得風雨飄搖、身不由己。在左右權衡後,梅蘭芳決定遵守合約,但要求拆除劇場懸掛的“中日親善”的牌子,以表明自己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今日看來,很多人認為梅蘭芳此時的演出改變了日本人心中對中國腐敗、落後的印象,繼唐朝之時再次認識到原來中國美術、戲劇等文明是如此富麗堂皇,並非隻是纏足、賭博、吸鴉片等。但當時左傾學者對古典戲劇一貫討厭,更是由此攻擊梅蘭芳,甚至說梅蘭芳“嘴唇太厚”的人身攻擊都見於報端。由此可見,人生於聲名之不易。對此,梅蘭芳都淡然處之,堅守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處世哲學,專於自己技藝的精進。
近代日本給我們留下的是侵略的印象,但實質上,在全麵侵華之前的短暫時間段內,兩國之間的關係總是處於微妙的變化之中。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繼而東京、橫濱和附近城市發生大火,出現海嘯和反複的地震,死亡人數達20萬之多。梅蘭芳在中國組織了義演,為日本籌得了萬餘元的善款。1924年,新上台的加藤內閣對華采取了和解政策,中日民間的往來再次增多。為表達對梅蘭芳義演的感激之情,同時更源於日本人對梅郎的愛慕,大倉喜八郎以慶祝自己的88歲壽辰為由,再次邀請梅蘭芳到日本演出。
在此期間,鑒於梅蘭芳在日本的人氣,每次都作為壓軸演出,同時表演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黛玉葬花》等不同種類的花旦戲。這次訪日,梅蘭芳每天的演出都換劇目,而不像第一次來日本時,為了滿足日本人的好奇,每天上演同一出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劇目。這樣,日本人對於京劇的了解更為深入和立體。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帝國電影公司趁勢拍攝了《虹霓關》、《廉錦楓》和《紅線盜盒》的無聲黑白片電影,日本蓄音商會錄製了《虹霓關》、《廉錦楓》、《六月雪》、《天女散花》、《貴妃醉酒》和《紅線盜盒》的唱片。日本觀眾對於他的喜愛甚至到了要梅蘭芳一直留在日本生活。
兩次赴日演出的成功,使梅蘭芳的名聲漫及到全球,引發了全球人對梅蘭芳的興趣。於是,無論是文藝界的明星詩人、政界的王儲公使、實業界的經理董事長還是教育界的專家教授訪華,一定要拜見梅蘭芳,一睹他的芳容。所以我們說,我們記住梅蘭芳,不僅是因為他為祖國人民奉獻了精美無比的藝術,而且還因為他以自己的聲名,在我們的民族為全世界所輕視和侮辱之時,向外國觀眾宣傳了京劇及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使他們認識到經濟與軍事的落後不意味著文化也落後、經濟與軍事的強大並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強大,經濟、軍事與人類生活的富足有時是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