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留美博士
與中日緊張而又變化無常的外交關係相比,20世紀20年代,美國對於處於東半球的這個文明古國的態度是友善多於尊敬。他們既為這個遭受異族掠奪的弱國慨歎,也對那些與他們有關的長辮子、煙館和賭窟的傳聞充滿了好奇,但從不知道這個民族還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為此,1926年,胡適、張伯苓、梅貽琦、杜威等幾位中美的學者獲得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門的財務支持,成立“華美協進社”,以促進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華美協進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梅蘭芳訪美,試圖通過一台既有藝術魅力,又有教育意義的中國戲劇,改變美國人對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傳統偏見。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看過中國戲劇的西方人,認為它完全缺乏藝術美感,那些從肺部掙紮而吐出的音節聽起來像被襲擊後而發出的慘叫聲,一位法國海軍軍人甚至說那唱腔:“高到刺耳以至無法忍受的程度,那尖銳的聲音如同一隻壞了喉嚨的貓的叫聲。”為此,梅蘭芳、齊如山等人一致認為赴美演出,必須精心做好準備,同時也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
這次赴美演出屬於民間行為,因此行程和演出的費用都要由梅蘭芳自己負責,此事由馮幼偉、司徒雷登負責,他們利用自己的社會名聲籌到15萬元,湊齊了演出所需要的費用。為了適應西方觀眾的嗜好,齊如山、馮幼偉等綴玉軒的成員對梅蘭芳的京劇做了徹頭徹尾的整理和加工。齊如山對梅蘭芳的京劇進行了文字、照片的整理,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把戲劇音樂五線譜化,以便美國觀眾可以按五線譜識別中國戲劇的音樂。北京大學音樂係的劉天華教授接受了這一項繁重的工作,通過對中西音樂家的谘詢,劉教授把梅蘭芳的幾大名曲都進行了五線譜化:西皮譜入F調,二黃譜入E調,南曲譜入D調,再用中英文分別印出。新定製的樂器以象牙、牛角、黃楊和紫檀為材料,舊式描金手法的運用使它們不僅音質上乘,而且古典美麗,同時加入了瑟琶、阮鹹等舊式管弦樂器,用以紅錦緞為裏子的楠木盒子裝上,中國味道濃厚而奢侈。但在舞台設置上卻完全體現了中國特色,舞台完全采用故宮裏的戲台模式。劇場門口掛演宮燈、幾十張畫片以及梅劇團特有旗幟。劇場內掛了許多畫了人物故事、花卉、孔雀翎的紗燈,劇場牆壁掛滿介紹中國戲劇的宣傳畫。同時,為劇場工作人員和樂隊人員統一定做製服,這其中包括在劇場內工作的美國服務員,以使觀眾步入劇場就能體會到古色古香的中國文化。
鑒於美國媒體對於中國文化的獵奇心理,綴玉軒的成員還對赴美成員進行了國外生活起居的規矩訓練,例如如何拿刀叉,怎麼吃麵包,國外的菜式有哪些,如何吃,並到國內的正規西餐廳去訓練。
經過四年的準備,梅蘭芳終於在1929年年末,與21名同行登上“加拿大皇後”號輪船,在胡適、胡伯平、杜月笙、張嘯林、黃金榮等社會名流的歡送中,由上海出發,經過數日的航行抵達被稱為“五洋雜處”的世界第一繁華的大城市——紐約。在紐約火車站,由美國已故總統威爾遜的夫人領銜組成的“讚助委員會”正滿心歡喜地等待這位東方藝人的到來。
梅蘭芳抵達紐約之時,日本和西歐各國的演員也於同期來美演出。但紐約的新聞界對梅劇團給予了最多的關注,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盛名,也不是因為美國名流的讚譽,而是因為他能以“男人扮女人”的“怪事”。除此之外,則是對梅蘭芳靜觀其變的旁觀態度。《紐約時報》以半瞧不起的口吻評論到,你們要看東方的戲劇,就要不怕煩躁,看躁了,朋友,你就出去吸幾口新鮮空氣……又說梅蘭芳雖然扮成女人,但隻有臉和兩隻手露在外麵。在這種社會對他懷疑和看熱鬧的心態中,梅蘭芳開始了如履薄冰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