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強秦之路(1 / 2)

公元前361年,秦新建都城櫟陽(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櫟陽鎮武家屯)。長期飽受國內政局動蕩和關東強敵入侵之苦的秦國民眾,迎來了一位年輕有為的新國君,這讓他們似乎看到了複興穆公故業、重振秦國雄風的一線希望。這位新國君,就是秦國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嬴渠梁。

在登基典禮上,剛滿二十歲的秦孝公,心情同全國民眾一樣沉重和憂憤,因為秦國衰落的勢頭仍然有增無減,甚至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曆史關頭。

秦穆公死後,中原各主要諸侯國為了擴張土地和人口,進而富國強兵,紛紛掀起了封建製改革的時代大潮,綜合國力蒸蒸日上。而僻處西方的秦國卻仍然墨守成規,固守著奴隸製度不放,沒有進行任何改革,結果導致國內動亂連年不休,階級矛盾日趨激烈,軍事實力也每況愈下,在東方諸國中更是處於弱勢和挨打的地位。東方強晉頻頻對秦國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兵鋒數次深入關中腹地。公元前594年輔氏(今陝兩大荔縣東)之戰,秦軍慘遭失敗,大力士杜回被晉軍生擒。公元前578年晉軍攻至秦國內地,在麻燧(今陝西涇陽縣北)之戰中,秦軍又一敗塗地,統軍三將全部成為晉軍的俘虜。

當戰國時代的曆史大幕拉開之後,山東六國逐鹿中原,大戰不休,但對待秦國卻普遍采取了蔑視的態度,認為它是落後的戎狄之邦,沒有資格參加中原諸國的朝聘會盟,與其來往隻能降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使秦國嬴姓子孫感到更為屈辱的是,經過改革變法之後成為中原頭號軍事強國的新興國家魏國,多次揮軍打過黃河,向落後孱弱的秦國發動了猛烈的軍事攻勢,接連占領了黃河西岸的少梁(今陝西韓城市境內)、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東)、元裏(今陝西澄城縣南)、洛陰(今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縣東南)等八城之地。魏國在這些地方建立了河西郡,修築長城和重泉城(今陝西蒲城縣東南重泉村),委派大將吳起率兵駐守,似一把尖刀直插秦國的胸膛,迫使秦國把防線由黃河岸邊後撤到洛水一線。

河西八城,可是當年秦穆公數次躍馬黃河、挺進中原時用數萬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才取得的領地啊!如今卻全部為魏國攻占。這一切都說明山東諸侯國因改革而帶來的巨大進步,形成的強大軍事衝擊波無情地衝擊著停滯不前的秦國,動搖著秦國腐朽的社會製度。秦國要擺脫被動挨打的地位,隻有改革;秦國要收複失地、重振雄風,隻有改革。

痛定思痛,年輕的秦孝公憂思憤盈,熱血沸騰,他決心在秦國掀起一場暴風驟雨式的改革,以洗刷恥辱,強大秦國。

登基典禮結束後,秦孝公會集文武大臣,發表了就職演說,聲音鏗鏘有力,言辭激憤慷慨。《史記·秦本紀》全文載錄了他的演說內容:

“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大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篇演說回顧了秦國曆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陳述了秦國目前麵臨的困境和屈辱,痛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最後向秦國內外發出了強烈迫切的呼喚:如果有人能以奇策異智振興秦國,強大秦國,寡人就以高官厚祿對待他,甚至讓其與我一起稱孤道寡,共同擁有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