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道德傳統,其社會標準是:在血緣上重父統,在情感上尚母恩。從曆史上看,春秋戰國之時,弑父弑兄者有之,而絕無殺生母之事。在中國人看來,“禽獸知母而不知有父”,所以有殺母者,被看作連禽獸都不如,官府斷為“殺無赦”。
秦政是人,並且是中國人,因此他的情感也離不開這個傳統,當然也受這個標準規範的影響。當他車裂嫪毐,罷黜呂不韋之後,對於徙母之事,不能無動於衷,也不無傷懷之感。但事情鬧到這種地步,他要“建立自己的威嚴”,一時也無法轉圜。
秦政現在特別敏感,幼年時被人辱罵為私生子的場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他似乎覺得朝臣和周圍的人都在竊疑他,都在私議他。雖然罷免了相國呂不韋,但是卻阻止不了這樁醜聞的傳播,這使他非常尷尬。在重視父係血統的社會裏,如果秦政被懷疑不是秦莊襄王的親子,那麼,秦政的王位就會發生動搖。而母後穢行的種種傳聞,日益增加了人們對其出身的懷疑,所以他把母後遷出鹹陽幽禁於雍城。可是在崇尚母親恩養的環境中,像他這樣待母,則被看做連禽獸都不如,如何能夠為王呢?這使他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他隻希望人們充耳不聞,不提這件事,以求自我鎮靜,所謂“耳不聽,心不煩”。於是他下了嚴令:“敢以太後事諫者,戮而殺之。”
可是由於中國的傳統,人們對這樣的事不可能不聞不問,無論是遷徙太後之事發生之時,還是事後,都要有人出來勸諫,即使是頂著秦政的憤怒,也是有人要挺身出諫的。然而這些忠毅果敢的人卻都被秦政一個個地殺掉了,總計二十七人,秦政還把這些人的四肢斷去,將屍首積放在宮門旁邊,借以堵塞眾人之口。
在勸諫者被殺二十七人之後,有一個從齊國來的人叫茅焦,前往朝廷上書通報說:“齊客茅焦想要上朝堂勸諫。”秦政派人對茅焦說:“你沒看見積放在宮門下的那些屍體嗎?”茅焦回答說:“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宿,如今已死了二十七個人,我來是要湊滿這二十八的數,我可不是怕死的人哪!”
傳話的人把茅焦說的話報告給秦政。秦政聽了茅焦的答話,頓時大怒,說道:“這個人是故意來侵犯我的,快讓人安上大鍋,我要把他煮了,哪裏能讓他的屍首留在宮門下!”當即手按佩劍,口噴唾沫,讓人把茅焦召進來,一定要看看這位不怕死的先生究竟是何等模樣。茅焦應召入見,舉目仰望,見秦王按劍而坐,怒不可遏,心中暗想道:秦王已經動怒,立即向前難免一死,便決定拖延時間,裝出一副令人哀憐的樣子,有氣無力地緩慢前行。使者催促快走,茅焦低聲說道:“臣走到大王麵前,則將受烹而死,您就不能忍耐一下,讓我再多活一會兒嗎?”
使者見茅焦說得怪可憐的,也就不催促他急行。等茅焦慢步走到秦王麵前時,秦王政的怒氣已經消釋了幾分。這時,茅焦拜見秦王,哀聲說道:“臣聽說有生者不忌諱言死,有國者不忌諱言亡;忌諱言死者不能夠長生,忌諱言亡者不能夠永存。死生存亡的道理,這是聖君明主所急欲聞知的,不知陛下想不想聞?”
秦王政見茅焦開口並沒有談及太後,卻是講什麼“死生存亡”之道,心中的怒氣已經消失了大半,於是說道:“先生這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