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統的形勢已經成熟了,而秦國因緣和合,風雲際會,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麵具備了消滅六國、鏟除封建武裝割據的實力。可是,曆史女神並不因為秦國具備了上述條件,便毫無保留地向秦王政獻出自己的全部愛心,保障秦國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戰爭不僅要靠人去參與,更重要的是要依賴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去規劃,去組織,去輔助君王進行指揮。而且,在取勝之後,如何保住戰果,建立從未有過的封建大一統國家,也需要理論家給予君主以思想上的指導。曆史,在盯著秦王政,且看他如何網羅人才。
秦王一生,很少有人敢於談論他的相貌,在當時,這樣做無疑是很犯忌的。秦王生性暴躁,在位時間愈長,其馭下便愈專橫。親政以來,死於屠刀下的人已經不少,誰敢去捋虎須?
偏就有一個魏國人,於秦王撤銷逐客令後不久來到鹹陽。在得到秦王的接見以後,他就公開向人談論秦王的相貌,說秦王是“蜂隼、長目、鷙鳥膺、豺聲”,就是說秦王長著一個高鼻子和一雙長眼睛,還有一個猛禽胸脯一般的雞胸,說話的聲音像豺叫一般。綜合這副相貌和秦王的言談舉止,他又進一步評論了秦王的為人:“秦王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他的結論是“不可與久遊”,於是很快便逃走了。
這個魏國人,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尉繚。
尉繚來到秦國的目的,無非也是因為認準了秦國必然要一統天下的趨勢,到這裏來施展平生所學,一逞抱負,所以他初謁秦王,立刻就提出了有關統一決戰的具體問題。尉繚認為,決戰的形勢對秦國是極為有利的,同秦國比較,其他諸侯疲弱得如同郡守縣令,任何諸侯都無法單獨同秦國抗衡,那樣做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尉繚擔心山東六國會再結聯盟,合縱擊秦,向秦王敲響了警鍾。
尉繚所列舉的曆史事件,秦王是熟悉的。春秋後期,晉國出現了趙、魏、韓、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執政”的局麵,晉國公室的權力被六卿瓜分了。後來,智氏的智伯(名瑤)一度控製了晉國朝政,他便聯合韓和魏攻趙,把趙簡子圍困在晉陽一年多。趙簡子秘密派人去策反韓、魏;韓、魏也怕滅趙後智伯會攻滅他們,遂與趙聯盟,反過來滅了智氏,三分其地。
夫差是春秋後期吳國的君主,他的父王闔閭是因同越兵作戰受傷而死的。因而,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終於打敗了越王勾踐。此後,夫差得意忘形,也要稱霸中原,同晉國展開了大戰,勾踐乘機召集力量,兵發吳都,滅掉了吳國。
田齊湣王的時代離秦王不遠,他曾同秦昭王搞連橫,欲共同伐趙,並分別稱東帝、西帝,所以田齊的國勢一度很強盛,特別是在齊湣王滅宋之後,直接威脅到楚國和三晉,秦國也很擔心能否抑製住齊國發展的勢頭。為了各自的利益,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在著名軍事家樂毅的統率下伐齊,攻入齊都臨淄,齊湣王也被人殺死。
秦王很讚同尉繚的看法,雖說單獨一國諸侯不足為慮,倘若他們聯合起來,對秦國的統一事業將帶來很大威脅。曆史上秦國曾多次遭到山東各國的合縱進攻,使秦國遭受到很大損失。所以,如何避免合縱形勢的形成,是一個關乎統一成與敗的重大問題,秦王很願意聽尉繚的意見。尉繚的方法倒也簡單,他勸秦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尉繚的建議簡便易行,收效卻可能很大。花費幾十萬金,就能破壞六國可能有的合縱,還能因此造成各諸侯間的不和,以及各國內部君臣的不和,從而減輕秦軍正麵進攻的壓力。所以,秦王接受了尉繚的這個建議,同時,對尉繚處理軍事問題的能力也很讚賞。在其後同尉繚的接觸中,秦王發現尉繚對用兵之道有很精深的研究,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戰略家。秦國不乏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的將才,所缺的正是尉繚這樣的滿腹韜略、運籌帷幄的軍事領袖。在統一決戰即將全麵爆發之際,尉繚的到來,無疑會大大增強秦國製定正確軍事戰略的能力。
因而,秦王對尉繚恭敬有加。為了留住人才,秦王真正做到了禮賢下士。秦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發展曆史告訴他,一個缺乏人才並且疏於禮聘人才的國家,不可能走向強盛,隻會日益衰敗。秦國素有善於選任客卿的傳統,現在,這種傳統又在秦王政的言行舉止上得到了鮮明而生動的體現。他接見尉繚之時,堅持以平等之禮相待尉繚,不要說在隆重場合才服用的袞冕,就是弁服,以及其他一切可以標誌其地位身份的服飾,秦王都不再服用,而是堅持穿與尉繚所穿一樣的衣服,在飲食上也同尉繚一樣,不再擺秦王的架子,以此表示對尉繚的尊敬和對人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