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趙國是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名將輩出,士卒如雲,曾多次同其他諸侯國合縱,重創秦軍。所以,秦國君臣都把趙國當做最大的敵人,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秦昭王之時,趙惠文王欲興兵攻燕,蘇秦之弟蘇代恰在趙國,他對趙王說:“臣來趙時經過易水,見一隻河蚌張開蚌殼曬太陽,而鷸啄其肉,蚌即閉殼而鉗住鷸喙。鷸說:‘今日不雨,明日不雨,你就會死。’蚌也說:‘今日不放,明日不放,你成死鷸。’兩下裏各不相讓。一個漁翁看到這情形,便把鷸、蚌都抓住了。蘇代勸趙勿伐燕,以免強秦坐收漁翁之利。”
秦王政親政以後,對趙國的方方麵麵進行了仔細地調查和研究,他發現,趙國除了君臣隔膜、將佐不睦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即趙國同他的東北鄰國燕國不能相容,經常兵戎相見,相互攻伐,即使在休戰時期,也是貌合神離、勾心鬥角,就像蘇代所說的:鷸蚌相爭。
自長平大戰後,趙國損失了幾十萬軍隊,大傷元氣,全國上下無不切齒痛恨秦王。後來,策動長平之戰的秦昭王死了,燕王喜便派他的相栗腹帶著五百金去邯鄲,為趙孝成王祝酒,表示祝賀,同時以此加強兩國的友鄰關係。對趙、燕兩國而言,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燕國的君臣,似乎特別懷念燕昭王時國家殷富、掃蕩齊域的那段曆史,盼望著能再現昔日的輝煌。栗腹在趙國發現,趙之青壯年皆死於長平,下一代還未成年,他覺得這是一個使燕再振雄風的天賜良機。回國後,栗腹向燕王喜報告了這個情況,而且建議討伐趙國。燕王君臣聞報,大喜,仗著自己人多,決定進攻趙國。趙軍雖然青壯年很少,然而士卒富於作戰經驗,將領指揮得當,人多勢眾的燕軍不是對手,栗腹的部隊被名將廉頗擊敗,蘇秦所率燕軍也被趙國大將樂乘打敗,趙軍長途追襲五百餘裏,反而將燕都包圍,燕王喜隻得灰溜溜地同趙講和。
秦王政即位以後,趙、燕兩國的關係又趨緊張。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5年),趙悼襄王上台,令親信大將樂乘其取代廉頗,廉頗一怒之下率所部打跑了樂乘,自己也投奔魏國去了。這個事件給趙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兩年後,趙派李牧率兵攻燕,連克武遂(今河北徐水縣遂城)和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兩座城池。燕王喜派名將劇辛攻趙,欲乘當時趙數敗於秦軍,而廉頗不在趙國的時機重創趙軍。趙國則派著名軍事家龐援為將,一舉殲滅燕軍兩萬人,連劇辛也沒能漏網。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遠在鹹陽的秦王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趙、燕兩國關係又趨緊張,趙國派龐援將兵攻燕,連克燕城數座,而且繼續向燕腹心推進。秦王判斷趙國國內必然空虛,決心利用燕趙的鷸蚌之爭使秦國得利,遂果斷決策,派王翦和桓齒、楊端和兩軍以救燕為名,率秦軍疾攻趙國。果然不出所料,趙國對秦軍的攻襲沒有準備,國內兵力又嚴重不足,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王翦一軍出上黨,很快攻占了閼與(今山西和順縣)、橑陽(今山西左權縣)。桓齒、楊端和所率秦軍也很順利地占領了趙國的河間六城。不久,桓齒又攻占了鄴(今河北磁東)和安陽(今河南安陽)。上黨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為秦軍所控製。
捷報一道接一道地飛向鹹陽,秦國君臣興奮不已。戰爭的考驗和為政的實踐,使年輕的秦王很快成熟起來。此次戰役表明,秦王比較注意分析敵我雙方的運動態勢,善於利用六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主動而迅速地捕捉戰機。對於一個統一決戰的最高指揮者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戰略控馭才能。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乘秦軍氣勢正旺,趙國兵勢不振,秦王再作決策,派將軍桓齒攻趙。桓齒行動迅速,指揮秦軍迅速東進,將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和平陽(今磁縣東南)兩城團團包圍起來,發動猛攻。平陽和武城皆位於趙都邯鄲之南的漳水邊上,一東一西,扼邯鄲南方要衝,為門戶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趙王急調十萬精兵,派扈輒為將前去救援。雙方在平陽外圍展開了激戰,結果,趙軍全部被殲,扈輒也死於秦兵的長戈之下。
平陽之戰是統一前最大的一次戰役,趙國的有生力量在此役中再次遭到沉重打擊。秦王接到捷報,興奮不已,立刻起身離開鹹陽,前往距前線不遠的河南視察。他決心趁熱打鐵,一舉滅趙。第二年,屢戰屢勝的桓齒又奉令攻趙,麾軍自上黨出發,翻越太行山,向趙進攻,奪取了赤麗、宜安(今河北槁城西南)。就在秦軍正欲擴大戰果,挺進趙之腹地的時候,趙國也在加緊調兵遣將,企圖擋住秦軍,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