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滅韓(1 / 1)

秦王政親政後對趙國頻頻發動軍事進攻,其中包括接連兩次被李牧打得大敗,實際上拉開了秦軍相繼滅亡六國戰爭的序幕。

秦滅六國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韓國。

由於韓國地處秦軍東進的要衝,是“天下之咽喉”,而韓於山東六國中又實力最弱,因而別無選擇地成為秦滅六國的第一個戰略目標。

自三家分晉以來,韓、趙、魏三家之中,以韓國的領土最小,轄有現今山西省的東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韓四周的鄰國,西和秦、魏交界,南與楚相連,東南與鄭相連,東部和宋交界。國都初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後相繼遷至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南)、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後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

進入戰國時代以來,魏文侯最先實行社會改革,魏國國力最強。趙烈侯、公仲連在趙國實行改革,亦見成效。然而韓國自韓康子到韓昭侯即位的九十年間,在國內並沒有進行重大改革,雖滅掉鄭國,卻在對外戰爭中接連丟城喪地。韓昭侯重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社會改革,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韓昭侯、申不害之後,宗室貴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厘王在位的五十多年間,一直把持著韓國的大權,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在山東六國中淪為實力最弱的國家。

韓國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和實力上的虛弱,使得早在秦惠王時期,張儀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挾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滅韓的主張。因此司馬錯同張儀在惠王麵前辯論,主張應當首先攻取巴蜀,如此可收到“廣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論是“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惠王采納司馬錯的主張,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帶兵攻取巴蜀,後來又建成都江堰工程。事實表明,當年秦惠王放棄首先伐韓而攻取巴蜀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對於秦的富強和兼並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秦王政親政後,秦國的實力比秦惠王時期更加強大,而韓國的實力比當年更為衰弱。在這種實力對比下,秦滅韓國是輕而易舉的事。在秦兵壓境、危亡在即的形勢下,昏庸無能的韓王安惶惶不可終日。

秦王政在大舉發兵逐一翦滅六國之前,為給趙軍以重創、以免首先滅韓後促成趙、楚、魏等國聯合攻秦,便采取了“舍韓攻趙”的戰略,以攻趙並削弱趙國軍事實力作為翦滅六國戰爭的序幕。

秦王政按分兵攻趙、攻魏、攻楚的戰略,集中全力多次進攻趙國。雖然秦軍曾兩次被趙國名將李牧打得大敗,當秦王得知趙軍確已遭到重創,“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時,認為既定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特別是公元前231年魏國被迫向秦獻地、韓國被迫把殘存的一部分南陽土地獻給秦國、秦派內史騰任南陽假守,秦王政認為大舉發兵逐一翦滅六國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與此同時,秦國的間諜正在邯鄲城中通過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而造謠李牧謀反,大行離間之計。秦王政認為“舍韓攻趙”戰略已達到預期目的,便當機立斷地立即實現翦滅六國的第一個戰略目標發兵滅亡韓國。韓國首遭滅亡的厄運終於降臨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內史騰(此時已兼任南陽假守)率秦軍就近滅亡韓國。勇猛無比的秦軍將士,在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攻入韓都新鄭,韓王安成了秦軍的俘虜,韓國宣告滅亡,秦國把攻占的韓國土地建置為潁川郡。

自公元前230年秦軍滅韓起,至公元前221年秦軍滅齊,十年之中,每一個年度秦軍都要實現一個戰略目標,山東六國逐一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