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蕩楚(1 / 3)

秦滅六國的第五個戰略目標是楚國。

楚是秦兼並山東六國所麵臨的又一強敵,幾代秦王和秦軍將士曾多次為此投入大量的兵力,付出過巨大的代價。

春秋時期,楚作為中國南方的大國,物產豐富,兵員眾多,曾與晉國長期爭霸於中原,在戰爭中不斷兼並鄰國土地,是一個領土遼闊、實力雄厚的強國。

戰國初年,楚國的疆域在“七雄”之中仍居於首位,轄有今四川省東部、湖北省全部、湖南和安徽兩省大部、陝西東南角、河南省南部以及江蘇省的淮北中部。楚四周的鄰國,東北和秦國接界,北麵為韓、鄭、宋等國,東和越國接界,南與百越為鄰。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戰國末年相繼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公元前391年前後,楚悼王重用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曾收到富國強兵的效果。

吳起變法失敗後,屈、景、昭三家宗室貴族一直把持著楚國的軍政大權,致使楚國政治腐敗。表現在軍事上,是對外戰爭中的接連失利,丟城喪地。其中,主要是來自秦國的軍事進攻。

早在秦惠王時期,秦國為實現富國強兵,同時也為在對外兼並戰爭中對楚國處於有利的地位,沒有采納張儀首先伐韓的建議,而是采納了司馬錯攻取巴蜀的主張。秦在攻取巴蜀後加速了對巴蜀地區的建設,從而使巴蜀成了秦國攻楚的前哨基地。

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馬錯由蜀攻取楚黔中,楚獻漢北及上庸地給秦國。

公元前279年,嬴政派大將白起大舉攻楚,攻取鄢、鄧、西陵。

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下楚都鄢郢,焚燒楚先王陵墓夷陵,攻到竟陵、安陸,建立南郡,向南又攻取洞庭五渚、江南。楚遷都於陳。

公元前277年,秦派蜀守張若再度攻取巫郡、黔中郡。

公元前276年,楚收複黔中十五邑,重新建郡抗秦。

總之,秦昭王時期秦將白起在對楚戰爭中所取得的一係列軍事上的勝利,使楚國的領土和軍事實力均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楚雖然在秦昭王時期屢屢兵敗於秦,丟失大片國土,但仍不失為東方的一個大國,依然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在秦國尚未掃平中原地區的韓、趙、魏以及燕國之前,秦國不會發動滅亡楚國的戰爭,以免韓、趙、魏趁秦軍全力攻楚時聯合攻秦,使秦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因此,秦王在翦滅六國的時間表上,楚國自然排在韓、趙、魏、燕之後。當秦軍於公元前225年滅亡魏國之後,中原地區已盡入秦國之手,攻楚時的後顧之憂已不複存在;況且,秦軍自公元前230年滅韓以來,正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氣勢正盛。因而,當秦軍占有魏都大梁之後,秦王政便立即下達了對楚國發起全麵進攻的命令,秦滅六國的最後一次戰略決戰即將展開。

秦王政很重視即將對楚國發起的這場全麵戰爭,為此他召集秦國的著名武將,商討作戰方案,確定擔任這場戰爭的秦軍統帥。在軍事會議上,秦王政春風得意地環視他座前的各位虎將,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此次對楚作戰,需要動用多少物資和人馬?”

“最多不過二十萬人,便可平定楚國!”

搶先回答的這位年輕將領便是李信。李信是秦將中的少壯派,在不久前追擊燕軍的作戰中,曾以數千鐵騎在遼東追逐燕太子丹,立了奇功。此時,他正為自己不久前所取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秦王心中,他對這位年輕將領也頗為欣賞。秦王政聽了李信的豪言壯語,高興地頻頻點頭。這時,秦王見老將王翦一言不發,對李信的誓言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便尊敬地向王翦問道:“老將軍,您看對楚作戰需用多少人馬?”

“非六十萬不可。”王翦不冷不熱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