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焚書坑儒(1 / 3)

公元前213年,大秦帝國已度過了8個春秋。秦始皇為締造這個大帝國,整日忙於國家的製度建設,巡行全國各地。秦始皇為他所取得的成就而躊躇滿誌,於是在鹹陽宮殿舉行盛大的酒會來招待他的群臣百官,除此之外,參加酒會的還有博士70人。

在酒會上,博士們向秦始皇祝壽,仆射周青臣進前頌揚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他說:

“當年,秦國地不過千裏,幸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諸侯,放逐四方蠻夷。凡屬日月所照之地,無不入貢朝見。今以諸侯國為郡縣,人人安樂自得,沒有戰爭的禍患,並將傳之萬世。自上古以來的聖王,都比不上陛下的神威與恩德。”

秦始皇聽罷周青臣的頌辭,很是喜悅。這時,博士淳於越進前說道:

“臣聽說殷周稱王天下,千有餘年。封子弟功臣為侯,用來輔助自己。今陛下領有海內,而子弟卻身為平民百姓。如果出現晉六卿、齊田氏那樣的纂逆之臣,天子無有侯王輔助,靠誰來救援自己?凡事不效法古人而又想長治久安,是從未有聽說過的。今日青臣在聖上麵前阿諛奉承,來加重陛下的過失,他並非是忠臣。”

秦始皇並不讚成淳於越的觀點,對他重彈八年前王綰在朝堂上所彈過的老調,很是反感。然而,分封與郡縣事關重大,秦始皇在群臣麵前不失皇帝的風度,將淳於越與周青臣所爭論的問題“下其議”,交付大臣們討論。這時,又是李斯出麵站在秦始皇的立場上講話。不同的是,他當年駁斥王綰時官職不過是廷尉;而此刻他出麵駁斥淳於越時,卻早已是帝國的丞相了。

李斯駁斥淳於越說:

“五帝不相互重複,三代不相互因襲,各自都得以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不是相反,這是時代發生了變異的緣故。今陛下立大業,建萬世之功,當然不是那些愚陋的儒者所能理解的。況且,淳於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有什麼值得效法的?當年,諸侯並立,相互爭雄,所以才用重金招致遊學的人士,為己出謀劃策。今日,天下已經平定,法令出於一統。百姓當家,則致力於農工本業,士人則學習法律。今儒生不學習當今而效法遠古,用來非難現實,惑亂百姓。臣李斯冒死上言:

古時天下分散混亂,未能統一,所以諸侯並起,在輿論上都是稱道往古並用來非難當今,粉飾空言並用來擾亂實際,而人們又往往以為他們私下所學的這些東西很高明,並以此來非難聖上所建樹的宏圖大業。今陛下已兼有天下,判別是非而尊立一帝;而那些稟承私學的人,卻相互勾結來非難以法為教的製度,聞知有法令下達,便用他們那套私學來妄加評論。入室則內心不滿,出家則街頭巷議,以非難主上為名望,以標新立異為高明,煽動門徒群起造謠誹謗。這種情況如不加以禁止,對上則降低人主的權勢,下則使這些人形成黨羽。還是嚴加禁止有利於國。臣李斯請求:

史官所收藏的曆代史書,除秦國的史書《秦記》外,其他一律焚燒;

除博士官因職務上的關係外,天下其他人有收藏《詩》、《書》以及諸子百家著作的,一律要送交所在郡守、郡尉處焚燒;

有敢於相互談論《詩》、《書》的,處以棄市的刑罰;

有敢於以古非今的,誅殺全族;

各級官員有‘見知而不舉者’,與違犯此項法令者同罪論處;

此項法令下達後,期滿30日而不焚燒所藏禁書的人,則處以麵部刺字並罰作4年苦役的刑罰;

凡屬醫藥、卜筮、種樹方麵的書籍可以收藏如故,不必焚燒;

如有想學習法律的人,可以到官府向負責普及法律知識的人請教,以吏為師。”

李斯這份駁斥淳於越的長篇上書,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證淳於越關於實行分封的理論不能成立;第二部分是論證儒生以“私學”來“以古非今”的嚴重危害;第三部分則是李斯為製止並消除這一危害而起草的《焚書令》,共有8條。

李斯在駁斥淳於越的同時,一並提出了由他起草的具有8條律文的《焚書令》。《焚書令》的8條律文,文字簡明,含義準確,可見李斯是早有準備,成竹在胸。他是選擇了這一有利的時機才向秦始皇提交這份《焚書令》的。

由李斯所起草和提交的《焚書令》,其理論根據便是韓非當年在《五蠹》篇中所提出的如下一段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正是秦始皇當年倍加欣賞的一段高論。而如今李斯依據這一理論所起草的《焚書令》8條,則是為了製止並消除秦帝國在立國建製中所麵臨的一大危害,可謂是雪中送炭,怎能不令秦始皇高興萬分?秦始皇對淳於越的理論從來都是不讚成的,而丞相李斯在駁斥淳於越的同時所提交的《焚書令》又正中秦始皇的下懷,便當即以製書的形式將《焚書令》向全國正式頒發執行,這便是《秦始皇本紀》所載李斯上書全文之下的“《製》曰:‘可’。”三字。

以上便是人類曆史上所罕見的《焚書令》製定的曆史背景及其頒布的經過。秦始皇對《焚書令》的批準,使得中國文化史上一場駭人聽聞的焚書浩劫,便由於《焚書令》的下達而隨之發生。

焚書令下達後的第二年,秦王朝又發生了坑殺儒生的事件。

在兼並諸侯、建設帝國的實踐中,秦始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不如此,他怎能以武力統一天下?又怎能使他所建樹的帝國屹立於海內?秦始皇所成就的事業,無疑是前無古人的壯舉。然而,在成就麵前,秦始皇於一片頌揚奉承聲中,時常處於自我陶醉的狀態,以至於有時竟脫離現實,異想天開地對訪仙尋藥、尋求長生不老表現出很大的興趣。秦始皇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之下,晚年竟達到了甘受方士愚弄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