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殘暴做法,連他的長子扶蘇都表示堅決反對,他對父親說:“天下剛剛太平,遠方的百姓還沒有安穩。儒生們隻不過是孔子的門徒。一些讀書人能掀起多大風浪?重刑製裁書生,恐怕會引起騷亂。”
“這些人其中有以裝神弄鬼欺騙朕的,也有以古非今誹謗朕的,不嚴加懲治,如何警示天下!”秦始皇帝氣憤地說。
扶蘇又將他巡察外地所聞所見向秦始皇帝報告。他的本意是希望父親能夠輕刑法減徭役,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以鞏固秦朝統治。這些話卻把秦始皇帝心中的怒火再次點燃起來。秦始皇帝走到扶蘇麵前,注視著他,怒聲道:
“天下都拿修築長城和移民實邊的事來指責朕,他們應該到北方去看看,那裏的黔首(指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天天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幾年辛苦所得的一點收獲,幾天就全部被匈奴拿走。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匈奴之禍就會逐漸蔓延到內地來。他們不懂,你是朕的兒子,你應該懂!”說到這,秦始皇帝突然停住。注視著眼前的長子,笑紋湧上眼角,慈愛之情使他的聲音變得柔和了。他說:
“扶蘇,朕命你去上郡任大將軍蒙恬的監軍,一來真正看看民間疾苦;二則,學習點軍事對你將來會有好處。”
“是,兒臣遵命。”扶蘇叩首退出。
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出巡,這次出巡主要的目的是巡視北方邊塞。從鹹陽出發直至碣石(今河北樂亭附近),沿途皆原韓、趙、魏、齊邊境交界,有不少原來建的城郭、關塞、路卡阻塞交通。秦始皇下令墮毀城郭,決通川防,夷平大道上的險阻。到了碣石他又令頌功刻石,把這些功績都記載下來。然後又經右北平、漁陽、上穀、雁門、雲中諸郡,視察了北方邊塞。當時北方匈奴部族經常騷擾,給邊境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始皇帝回來就下令大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並修築萬裏長城,還先後遷移幾十萬戶內地居民到北部邊疆屯墾戍邊,現在又派長子扶蘇親赴前線。
匈奴是個幾乎與華夏族同樣古老的民族,其祖先叫淳維,大約與夏王朝同時。匈奴這個稱謂最初見於戰國時代,在戰國之前,有時稱葷粥,有時稱鬼方,有時稱獫狁,其實都是匈奴的轉音。匈奴是個遊牧民族,沒有文字,若不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特辟有《匈奴列傳》,那麼這個在曆史上很重要的民族的一些情況,後人將很難知道。據司馬遷記載,匈奴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與中原的農業民族是迥然不同的,他寫道:匈奴……生活於蠻荒之地,跟隨畜牧四處遷徙。牲畜的種類主要有馬、牛、羊,其中比較奇特的是駱駝、驢、騾……匈奴人因逐水草而四處遷徙,所以沒有城市也沒有農業。但各部落間也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沒有文字書籍,語言是他們彼此聯係的惟一工具。匈奴人在兒童時就能騎馬,彎弓射殺飛鳥和老鼠;稍微長大後,就能射殺狐狸和野兔,以此作為食物。年輕人全都是射箭好手,也全都是能打仗的戰士。匈奴人的風俗,平時大家集中全力搞畜牧業,把打獵當成重要的副業;戰時,人人參戰,進攻別人,這是他們生就的本性。匈奴人的長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矛。打仗時,他們有利就前進,不利則後退,不以逃跑為恥辱。隻要有利可圖,根本不講禮儀。從君王以下,都以肉為食,以皮為衣,外麵披著皮襖。年輕人吃上等飯食,老人吃剩下的東西。以年輕健壯為貴,以衰老虛弱為賤。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後母為妻,兄弟死後,活著的可娶兄弟的妻子……司馬遷筆下匈奴人的風俗,在中原人看來既新奇又不可理解。實際匈奴人對中原人的那套禮儀和農耕生活同樣感到陌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兩個民族兩種文化。自古至今,文化差異和因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心理隔閡,從來就是各民族間互相交往和理解的最主要的障礙,也是各民族間不斷衝突的主要原因。華夏族在與外族的長期鬥爭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因此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自戀心態十分嚴重。曆朝曆代的口號是,“用夏變夷’,即用中原文化去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但北方的草原文化與中原的倫理文化差別太大,這從太史公的記載中就可見一斑了。正因為這樣,中原地區與北方草原地區的衝突就成了曆史上一個長期不能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