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修建長城(1 / 3)

匈奴人雖然被打走了,可他們千百年來,養成了一種飄忽不定的生活習性和勇猛好鬥的強悍性格,因此,經常發生南侵騷擾之事。要防範他們大規模的卷土重來,怎麼辦呢?秦始皇帝想來想去,最後決定修築長城。這一次修築長城,除了連接加固增高舊有的燕、趙、秦長城之外,在許多地段,還要增修新的長城。為了這個浩大工程,秦始皇帝下令從全國強征幾十萬夫役,由蒙恬任總指揮,日夜趕築。

這長城所經過的地方,不是坦蕩平原,而是隨處都有高山峽穀,需要因山就勢,遇峰則上,通壑則下,這就更增加了工程的艱難。那個時候沒有機械,開山采石,搬運壘砌,全靠人力。建築工地上成千上萬來自貧苦百姓之家的夫役,在山巔穀底移動著,有的開山鑿石,有的拉石運土,有的正開發新的場地。巨石滾動的隆隆聲,泥土下崩的嘩啦聲,監工揮著皮鞭的斥喝聲,痛苦難耐的勞作者的呻吟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山野神秘的寂靜,禿鷲在灰蒙蒙的天空中哇哇叫著飛過,它那刺耳的不祥的聲調使人想起又有累死、餓死、病死、砸死或摔死的人暴屍荒野了,因此這些禿鷲是專門來啄食他們的屍骨的。

北國的夏天雖然短暫,可火熱的太陽直射著一切,使山石都發出了白光,火燒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這時候,無數的夫役像快要死的魚,張開著嘴巴,一刻不停地勞作著。當有一陣涼風吹來,人們剛要稍稍清爽一下時,遠處的雲團滾過來了,接著是耀眼的驚人的閃電,可怕的霹靂震得山搖地動,狂風驟起,天地頓時變得黑沉沉的,雨緊跟著下起來,人們既躲閃不及,也無處可躲,索性在那風雨中,任它吹,任它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與親手築起的長城共存!進入漫長的冬天,冷風肆虐地吹個不停,它卷起的塵沙,打瞎了人們的眼睛,吹凍了人們的腮幫、耳朵和鼻尖。這還不算,有時風雪竟如發狂的老魔鬼怒號著向人們襲擊,使人站不住,走不動,爬不得,最後被凍僵……

不知有多少貧苦夫役,來時剛剛成婚,是個壯實後生,經過長年累月的勞苦折磨,風吹雨打,漸漸腰彎背駝,麵目憔悴,由少變老,僥幸不死,還算萬福。不知有多少人,背著好幾塊幾十斤重的大城磚,往那山嶺上攀登,一時力不能支,頭暈目眩,一頭栽下萬丈深穀,摔得粉身碎骨。還有不少人,活活累死在那新壘的牆基之上,結果被用磚石砌在了裏邊,屍骨變成了長城的一撮泥土,長城也變成了無數人的一座萬古不朽的豐碑!民間傳說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雖然所述並不確切,但也足以說明,這長城的修築,曾使無數人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曾使無數人喪身荒遠北疆,埋骨於山巔路旁。

勞苦人民經過許多年的努力,才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築起了馳名於世的萬裏長城。這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經河套地區過黃河,沿著陰山、燕山向東而去,直達遼東。它就像一條巨龍一樣,高低起伏,蜿蜒萬餘裏,屹立在崇山峻嶺之上。這長城的修築,不光是古代世界一項偉大工程,就在今天,也仍被看作是堅不可摧不能逾越的象征。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熱愛自由獨立的雄偉氣魄,和那種不怕艱辛勞苦頑強鬥爭的精神!

且說大將蒙恬正在監築長城期間,忽又接到始皇帝的詔命,要他督修從邊區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到首都鹹陽附近的“直道”。秦始皇帝修這條直道的目的很明確,那時為了便於中央同北部邊區的聯係,及時調動軍隊互相支援。這項工程也十分艱巨,全長1800裏,沿途多是山地,層嶺複雜,深穀瀠洄,修造道路談何容易!蒙恬領有詔命,豈敢懈怠?又強征來無數夫役,今日劈山,明日填穀,不知斷送了多少人的性命,耗費了多少資財!直到秦始皇死,這條直道也沒完工。

公子扶蘇奉旨戍邊,在鹹陽辭親別友,從馳道上直道,由直道快馬加鞭,朝行夜宿,直奔蒙恬駐秦國北疆的司令部——九原郡。

公元前212年,扶蘇到蒙恬部隊任監軍,始皇帝的原意是讓他在這裏學政治學軍事,以待今後重用。蒙恬當然明白始皇帝的良苦用心,所以歡迎扶蘇的酒宴過後,便派專人陪同扶蘇沿長城由西向東巡視了整個工程。

秦長城西端的起點為臨洮,而它的東端是碣石。碣石之地有三個:一在河北昌黎,一在遼西興城,一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遂城。今朝鮮平安南道曾出土過秦戈等遺物,這些遺物應該是當年秦兵戍守時所用,表明秦帝國的統治勢力確實越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半島北部一帶。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北部長城作為防禦體係,在長城沿線築有台、鄣、城等工事。秦長城也有這種台、鄣、城等工事,以供士兵駐紮戍守。台、鄣、城的形製,規模與燕長城的工事大體相同。長城的台址,如圍場縣15號的烽火台,形如圓台,底部直徑15米,上部直徑2.5米。長城的鄣址,如赤峰北五裏岔村的遺址,長50米,寬40米。長城的城址,如圍場縣的岱伊古城,長寬均為200米。台、鄣、城都是供將士戍駐用的。

秦長城的建成,對於鞏固中原政權的邊防,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定,對於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於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流以及當地民族融合的進程,都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它是秦人留給後世的一筆寶貴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各種各樣難於處理的事物,隨同整個天下一齊撲入他的懷抱。他要製定帝號,確立郡縣製度,設置三公九卿,統一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還要修建陵墓、宮殿……忙得不可開交。就是這樣,始皇帝也沒有忘記下達這樣一條命令:修築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

築路工程的負責官員叫常頰,他率令著軍兵和民夫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嶺之中開始築路。這一帶山高水急,崖直穀深,地形險要且氣候多變,豺狼虎豹出沒無常,條件十分艱苦。經過多年的努力,築路者硬是在寂寂無人行的群山中開出了一條道路。由於受條件限製,這條道路隻有五尺寬,故被稱為“五尺道”。雖然如此,西南的崇山峻嶺也因此而變為通途。

那麼,五尺道的盡頭是什麼地方呢?

秦漢時期,對分布在相當於今之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及雲南、貴州等地諸多少數民族稱為西南夷。在這片十分廣闊的民族區域內,當時已建有眾多的地方政權。其中,夜郎是最大的一個,轄有相當今之貴州西部、北部、雲南北部和廣西北部的地區。《史記·西南夷列傳》說,夜郎以西還有眾多的靡莫族政權,最大的是在曆史上比較有名的滇(在今雲南滇池地區)。由滇再向北,以邛都的疆域為最廣。上述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皆已實現定居,主要經營農業。由此往西的廣大地區,其居民的大多是古羌人,他們的社會進化水平還不高,比較落後,尚處在原始社會父係民族公社的發展階段。該地區為數不多的民族政權有昆明(在今雲南洱海地區),有徙(在今四川境內)、笮都(今四川投源縣境內)。由笮都再向東北,分布著十數個民族政權,最大的是冉(在今四川茂汶地區)。該地的社會發展水平也很不一致,有的定居務農,有的以遊牧或狩獵為生,逐水草而居。由此向東北,分布著十數個氐族人建立起來的政權,疆域比較大的是白馬(轄有今四川北部和甘肅南部地區)。《史記·西南夷列傳》說:“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戰國時期,上述大部分地區由秦國和楚國實行一種名義上的統轄,二者間保持著十分鬆散的聯係。

戰國後期,在這一地區,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楚威王在位的時候,總派遣將軍莊躋領兵沿沅江經略巴、黔中二郡以西之地。關於莊矯的身份,司馬遷說他是楚莊王的苗裔,唐朝人又說他是楚莊王的弟弟,是個大盜。所以現代曆史學界又有學者認為,莊矯是楚國的一個農民起義領袖,他是在起義失敗之後,率領起義軍餘部主動撒往該地區的。莊矯領兵來到滇池之後,隻見湖水清澈,湖麵非常寬廣,真個是煙波浩淼,方圓足有300裏。而滇池岸邊的土地更是肥沃富饒,有數千裏之廣。莊矯看中了這塊寶地,遂在此駐紮下來,鎮壓了當地的一些反對者,為楚國又開辟了一大塊疆域。莊蹻遂派遣屬下返回楚國向楚威王彙報。當時中原地區七雄割據,戰火連年,兵燹不斷,到處兵荒馬亂。秦國亦加強了對楚國的進攻,恰於此時奪占了楚國的巴郡和黔中兩個郡,將遠在滇池的莊矯同楚國的聯係切斷了。莊矯無法歸報楚王,遂將計就計,憑借著強大的兵力,在此地紮下根來。他命令屬下都穿上當地民族的服裝,遵守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力圖將荊楚文化同當地的民族文化融彙在一起,減少當地人對他們的疑懼或不滿情緒;莊矯亦自立為滇王,重建了滇政權。由此,當地的經濟文化由於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