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即秦滅六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命車駕出關,巡行帝國的東南地區。
如果說公元前220年的巡行隴西、北地是在秦國故土上的一次“頌德”,那麼,這次巡遊東南,則是在新征服領地上的一次“揚威”。據史書所載,秦王政是坐鎮鹹陽來指揮兼並六國戰爭的。直到他這次出遊之前,他本人並未曾東越函穀關(今河南靈寶)一步。這次,他要平生第一次巡視他所征服的東南大片國土,在帝國東南地區的臣民麵前展現秦帝國和他始皇帝本人的神威,心情怎能不激動不已。為此,對於這次巡行東南,秦始皇作了精心的策劃與周密的安排。
為充分體現帝國和皇帝的神威,秦始皇為這次巡行配置了一個龐大的車隊和隆重的儀仗。據《後漢書·輿服誌》的記載:“大駕屬車81乘,法駕半之。屬車皆皂蓋赤裏,木,戈矛弩菔,尚書、禦史所載。最後一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即是說,皇帝出巡時的車駕,按規模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分。大駕有屬車81乘,由公卿奉引,太仆禦、大將軍參乘。法駕屬車36乘,小駕屬車9乘。據載,秦始皇的車駕儀仗,兼收東方各諸侯國車駕儀仗的特點,因而頗為舒適、威武、壯觀。秦始皇巡遊東南,是秦帝國建立後最為隆重的大事之一,當然要用有屬車81乘車的“大駕”,一路上可謂是浩浩蕩蕩、威風凜凜。
秦始皇東巡時的車駕,從秦始皇陵銅車馬的出土,使我們得以目睹當年秦始皇車駕的實況。1980年出土的兩駕銅車馬,銅車、銅馬、銅俑約相當於真車、真馬和真人的二分之一,製作精美,車與係駕的結構完全模擬實物,與真車基本上沒有差異。出土的銅車馬已經修複完好,公開向世人展出。
出土的兩套車駕,第一乘車定名為“高車”,第二乘車定名為“安車”。高車在前,安車在後,排成一組。
高車車體小巧玲瓏,車輿為橫長方形,長0.485米,寬0.74米,係駕完整,車馬通長2.57米,寬0.955米。一柄獨杆圓蓋的車傘,使車傘頂至地麵高達1.68米,22根傘骨支撐著圓形傘蓋,傘蓋直徑為1.22米。車輿左右側有闌板,在前闌板上沿緊連一雙層軾板,高度可達禦官俑的腹部。行車時,禦官以腹部依住車軾,便可以在駕車行進中保持身體的平衡。輿內大小可容納二至三人,左側位置空虛,以待尊者乘坐;禦官立於傘下右偏處,身佩長劍,腰係玉環,頭頂鶡冠,足登方口翹尖履,目光前視,雙手執轡,轡繩終端直達車馬口中的銜橛。軾下掛有一塊懸板,原物應是絲綢類掛簾,模型係用青銅鑄造,掀開懸板,在前闌板內側有一銅質箭服,內置50根鋒利的銅箭,另有4根平頭箭。左闌板內側附裝一副盾服,服內插著一件迄今在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形狀最完整的盾牌,色澤鮮豔,線條流暢。高車為雙輪單轅,駕四馬。從高車的造型和兵器配置來看,它是帶有“兵車”性質的車。這種車如果編入秦始皇巡遊時的車隊中,當然就是皇帝的侍衛人員所乘。
安車的形製比高車大得多,駕後通長3.171米,高1.06米,寬度與高車相近,也是單轅四馬。安車車輿較長,分前後二室。前室近於正方形,寬0.35米,進深0.36米。輿底鑄有鈄方格皮條編織紋,象征著實物為皮條編織物;輿正麵的正方格紋凸起成浮雕狀,象征著實物有似現代軟椅表麵繃起的軟墊。安車前坐著的禦官俑,其神態比高車的禦官俑顯得格外謙恭謹慎。安車的後室敞大,寬0.78米,進深0.88米。輿底的斜方格皮條編織物的鑄紋紋樣,類似於中國南方的棕床,顯得輕軟。闌板上沿搭蓋著一幅魚脊形支架,中間為脊梁、兩側分布魚刺形弓蓋,共計有36根。車蓋上覆著龜甲狀的橢圓形車蓋。蓋長1.78米,寬1.29米,在車廂四邊伸出寬簷。位於前室的禦官俑身置於前簷之下,可避風霜雨雪。車輿後室的前闌上方,有一門簾狀掀窗,左右兩側又各開一個推拉式小窗。三副窗板均鏤孔鑄成菱花紋小孔,閉窗後仍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的大致狀況,起到了今日紗窗的作用。車廂後邊開門,門上裝單扇門板,門板裝有銀質門扣,開閉自如。輿內軟墊前方設有長幾形車軾,軾下中空,可容乘員跽坐時將兩膝伸入。左右兩側窗下各有一塊小平台,位置於兩輪之上,可容人置肘其上,供人在休息時轉換身體重心的支撐點。從後室的裝修形式來看,它可任人坐臥、憑依,趁心舒適。人居車室之中,可坐可臥,開窗時可一覽途中景色,閉窗後可安息養神。總之,這種設計巧妙、裝修舒適的車室之中,乘車主人可因此而減輕許多旅途上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