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北地是秦帝國西部邊境上的二郡,其治所分別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和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即秦滅山東六國後的第一年,秦始皇便率領龐大的車隊和隨行官員,從都城鹹陽出發西行,巡行秦帝國西部邊境上的隴西、北地二郡。行進路線是車出鹹陽城以後,沿渭河河穀的大路,一路西行,經由今寶雞市,入甘肅,到達渭水的發源地——秦隴西郡的治所,今甘肅臨洮。在臨洮稍事休息後,秦始皇的車隊折向東北方向行進,進入北地郡,到達涇水上遊的雞頭山(今甘肅平涼市西),然後東行,經過回中(今甘肅平涼市北),沿涇水的河穀大道回到鹹陽。
從以後的幾次巡遊來看,秦始皇對於他的巡行全國各地,有他深遠的考慮。秦始皇把巡行隴西、北地二郡作為他大規模巡遊全國各地的一個序曲,其直接目的是什麼?究竟是出於怎樣一種動機?史書並沒有記載。這裏,我們隻能舉出如下的客觀事實並略作一些推斷。
渭水流域乃至於渭水上遊(今甘肅省東部),是秦人祖先的發祥地,周孝王時,秦人祖先被召至“升渭之間”(今陝西扶風和眉縣一帶)。後來又遷都於雍(今陝西風翔),於秦穆公時代稱霸於西戎。戰國時期,秦獻公遷都於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櫟陽鎮東北)。秦孝公迂都於鹹陽。秦遷都於鹹陽後日益強盛,終於兼並了天下。渭水流域既然是秦人的發祥地,秦始皇於兼並天下後的巡行全國各地中,把巡視西北邊境的隴西郡作為巡行全國各地的序曲,在主觀上賦予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不忘祖先的意義,則是題中應有之義。至於揚威西部邊境、鞏固邊防上的意義,亦是巡行的必然客觀後果。而巡行北地郡,則是巡行隴西郡附帶之舉,並沒因此而繞路取道回鹹陽,由於北地也是秦帝國西境上的一郡,因而順路巡行。
隴西與北地都是秦國的故郡,同剛剛平定的山東六國相比,這裏秩序安定,與六國故地戰火熄滅不久的情景大不相同。因此,秦始皇把巡行隴西、北地二郡作為穩定後方以及巡行全國各地的總演習,並以此作為巡行全國各地的序曲,是很合乎邏輯的。
林劍鳴先生著《秦史稿》一書,書中稱秦始皇巡行隴西、北郡的目的,“不僅是向當地臣民,而且也是向域外各國炫耀武功。因為當時通過西域走向中亞的一條路,是中國與外國聯係最密切的路線。秦始皇來到西部邊郡宣揚秦王朝‘皇威’,再通過遷徙不定的‘戎’人,將秦朝的消息傳向遙遠的西方,就進一步加深了自穆公以來秦對西方的影響,這就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就向西進發的原因。”《秦史稿》林先生的上述論斷,是一個頗有見地的見解。
秦始皇在他決定西行巡遊隴西、北地二郡之前,他的腦海中究竟想了些什麼?在史書未留下有關他自我表白話語的情況下,後人也隻能是作出一些推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