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回到鹹陽後,不知是由於博浪沙“為盜所驚”,還是因為尋仙求藥一無所得,抑或是由於國事繁忙?足足有兩整年的時間,皇帝的車駕沒有出鹹陽巡遊。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的車隊再次離開鹹陽,巡行帝國的東北及北方邊塞。他選定的第一個巡行目標是渤海之濱的碣石(今河北樂亭附近),這顯然同他對尋仙求藥念念不忘有關。
從鹹陽至碣石,秦始皇的車隊一路要經過原韓、魏、趙、齊等國的交界地帶以及黃河所經過的地方。戰國時期,山東各國為防務上的需要,都各在邊境修了不少城郭與關塞亭障,沿黃河所修的堤防,也大多是“以鄰為壑”。這一切,常常會導致水患的發生,於交通也甚為不便,已不適應於天下一統的客觀需要。秦始皇在巡行途中,對於這些舊有的城塞和堤防給帝國與百姓帶來的障礙與禍患,心中很是討厭,於是巡行途中便下達了“壞城郭、決通堤防”的法令。這一法令的施行,對於發展我國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和安定人民生活,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始皇到達碣石後,據《史記》的《秦始皇本紀》所載,他曾“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盧生是燕地的一名方士,羨門與高誓都是傳說中的“古仙人”。可見,尋仙求藥仍是秦始皇來碣石的動機之一。而《史記·封禪書》則言:“遊碣石,考入海方士。”《集解》引服虔等人的解釋說:“疑其詐,故考之”;“考其虛實也”。秦始皇在四年前來到渤海之濱時,就有不少方士向他講海上有神仙與長生不老之藥,他也派方士入海尋找,結果總是一無所得。秦始皇的“疑其詐”、“考其虛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疑”與“考”,並未能使秦始皇放棄對神仙與長生不死之藥的幻想與追求。
秦始皇是第一次來到碣石,因而在“碣石門”刻石頌德。據《秦始皇本紀》所載,刻石的“其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複無罪,庶心鹹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秦始皇在碣石尋仙求藥,北魏人酈道元著《水經·濡水注》,曾記載了一段有關秦始皇求仙的神話故事,故事的梗概是:
濡水東南至悗縣碣石山,今日猶有石枕於海中,如同甬道一般,長達數千裏。山頂有巨石如圓柱形,時現時沒,立於大海之中。當潮水大至之時,圓柱隱而不見;潮水退後,圓柱形巨石複出,屹立於海中,不知深淺,世代稱它為“天橋柱”。天橋柱的形狀,猶如人工造就,然而這又是人力所無法能做到的。三國時期吳國的學者韋昭也說這個圓柱形的天橋柱便是古人所說的“碣石”。《三齊略記》上說:“當年秦始皇在海中造作石橋,海神暗中幫助他豎立石柱。”始皇請求與海神相見,海神傳話說:“我形貌醜陋,相見時如不為我畫像,我便與你相見。”秦始皇答應海神所提出的條件,便入海40裏與海神相見。當見到海神時,始皇與左右隨行人員個個目瞪口呆,哪裏敢動手畫像。然而,船上隨行的“畫工”也許是職業上的關係,卻暗中用腳往船板上畫海神的圖像。海神見畫工暗自用腳為自己畫像,頓時大怒說:“皇帝違背前約,速速離去。”當秦始皇回轉乘馬登岸時,馬的前蹄方立,後蹄所踏之石當即崩塌,僅秦始皇一人得以登岸,畫工溺死於海中,眾山之石皆傾注於海。今海岸岩石仍作傾斜於海的形狀,可能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