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開頭的幾句話,說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大修阿房宮,那宮殿一個挨著一個,層層疊疊,竟擠滿了長達三百多裏的地方,以至於連天上的太陽都看不清楚了。
秦始皇稱帝以前,他一心想著如何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當他剛剛稱帝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鞏固他的國家,如何治理好他的國家。但是,由於沒有了對手,沒有了看得見的敵人,他很快就沉湎於享樂之中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他覺得鹹陽人太多,而前幾代秦王留下的宮殿又太小,已經無法滿足他享樂的需要了。他說,聽說周文王定都在豐(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定都在鎬(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豐和鎬之間這塊地方,是帝王之都,於是他便在這一帶的上林苑中大修宮殿。
他先造了一個占地空前之大的前殿,稱為阿房。這座大殿東西寬五百步(相當於六十九米),南北長五十丈(一百一十五米)。如果一個挨一個坐著的話,這裏可以坐一萬多人,而大殿的前麵,還可以立起大旗。從這個大殿直到南山,還修起一條寬廣的大道。而在南山的山峰上,修起了高聳的闕,還修了一條複道,跨越渭河,從這座阿房殿直通鹹陽。這條大道,就像天上的天極,把星座與星座連起來一樣,把大殿同鹹陽連接起來。
在這裏,秦始皇不僅修建了這座巨大的前殿,還在幾百裏長的範圍內,修建了一整套宮殿群,後人把這一群宮殿合稱為阿房宮。
為了修築這些宮殿,秦始皇征發了囚徒七十多萬人。其中一部分用來修築阿房宮,一部分派往驪山(在今陝西省臨潼縣)修築其他宮殿或工程。人們從北山開采石料,從蜀(今四川)和荊(今湖北)開采木材,供秦始皇的各項工程使用。這幾年修的宮殿,不僅是阿房宮,在關內地區(潼關以西)有三百座,關外地區(潼關以東)有四百座。這些宮殿,就是他一天換一座,也要幾年才住得完。為了為這些宮殿服務,他還遷移三萬戶人家到驪邑(今陝西省臨潼附近),五萬戶人家到雲陽(今陝西省淳化縣北)。
對於這些宮殿的豪華程度,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一些描寫,可以使我們略知一二。“二川溶溶,流入宮牆”,有兩條河(渭川和樊川)流經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有“長橋臥波”,長橋橫跨在河水之上,有“複道行空”,長廊架在高空。“蜂房水渦,矗不知幾千萬落”,有些房子像蜂窩那樣,是六角形的。河水都是迂回曲折,形成了一串串的漩渦。矗立著高樓大廈的院落,成千上萬,數不勝數。
至於這裏的景象,更是繁華喧鬧。“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歌手們唱歌時嗬出的氣,使歌台變暖,就像春天;而舞女們那長袖扇起的風,又使舞廳變冷,像是風雨淒淒的秋天。
這些宮殿裏的人都來自何方?“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他們都是原來六國國王的妃嬪們和王族們,不得不離開自己原來的樓閣,給秦始皇當宮女妃嬪和仆人。那些妃嬪宮女們,“盡態妍”,“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她們極力打扮自己,希望見到秦始皇,可是有的人等了三十六年,也沒有見到秦始皇。秦始皇當了三十七年的國王和皇帝,這裏說“三十六年”,是說最後一年,他就死了。
這裏麵的財寶也是不計其數,因為“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總而言之,六國的寶物,都被掠奪到這裏來了。可是,卻沒有人珍惜這些東西:“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逶”,人們用鼎當鍋鐺(支鍋的架子),把金子當土塊,把珍珠當石子,扔得到處都是。
這樣的奢侈,能維持多久呢?
秦始皇發五十萬大兵北逐匈奴,又發五十萬大兵南平百越,而國內各地,還要有大量的戍卒,這就給百姓加上了沉重的兵役負擔。並且,那時當兵,是要自備服裝和武器的。《詩經·秦風·無衣》有這樣的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是一首秦國激昂的戰歌。但我們也可以從側麵看出,戰士就要出發參加征戰,卻連衣服還沒有,但他還是要去修磨自己的武器。可見百姓從軍打仗,不但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且還要自己負擔服裝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