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始皇病逝(1 / 3)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奇異天象。(熒火就是今天的火星,心星就是今天的天蠍座的α星。)熒惑出現在心星的位置上,預示著什麼呢?據《史記·天官書》說:天下秩序失常,上天就會讓熒惑出現在天空的某個區域。它的出現預示著人間發生戰亂;它的消失,就預示著戰亂的結束。它的位置對應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要遭殃。因為熒惑象征動亂、殘殺、疾病、死亡、饑餓、戰爭。我們今天自然會把這種思想認識當成是迷信,可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異常的天象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秦帝國暴政壓迫下的廣大民眾,他們希望透過眼前那無邊的黑暗,能夠看到一線光明。所以,“熒惑守心”的天象出現後,不可能不引起巨大的轟動,他們在心中暗暗祈禱:上蒼快降下災難吧,讓這個人間地獄在災難中毀滅,我們寧願與它同歸於盡。

“熒惑守心”的異常天象,也給秦始皇和他的臣子們帶來深深的恐懼。本來就心事重重的秦始皇,如今覺得心理壓力更大了,他默然自問:“這不祥之兆究竟意味著什麼?據說‘熒惑主內亂’,難道天下真的要大亂嗎?何以至此呢?他給天下帶來了和平、統一、幸福,人們應該感謝他才是啊!又聯想到他親政時‘彗星競天’的天象,那不是上天有意讓他除舊布新嗎?他不是圓滿實現了上天的意誌嗎?那麼今天熒惑的出現意味著什麼呢?總之,小亂小治,大亂大治,最後亂的隻能是敵人!”這麼一想,秦始皇反倒輕鬆了。秦始皇與曆史上的獨裁者沒什麼兩樣,當人們陷入困境時,第一是變得極端唯心,第二是總愛一廂情願地去解釋與他們有關的事情。其實,這正是所有獨裁者虛弱的表現。誰指望他們能夠自我反思、棄惡向善,誰就是個幼稚得可笑的人。

事有湊巧,這年的異常天象特多。在東郡,有一流星墜於地上,又是個“大凶之兆”!人們拍手稱快。百姓中有人幹脆在隕石上刻上這麼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盼望長生,民眾卻盼望他早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從來就想不到一處去。“始皇帝死而地分”這句話,首先表達了民眾對秦始皇的痛恨,而且也表達了民眾對秦統一中國的失望。民眾原以為統一後的國家會給他們帶來和平與幸福。但事與願違,統一後的秦帝國不僅沒給他們帶來和平與幸福,相反,它帶來的卻是皮鞭和重壓!那麼這樣的統一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痛恨這種非人性的統一,人們寧可回到大分裂的苦難中去,這才是曆史的真實。

這件事很快傳到秦始皇那裏,他立刻派執法的禦史到該地追究肇事者,但無人出來承擔此事。他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在隕石旁居住的民眾通通殺死,然後燒掉這塊不祥的石頭。瘋狂的屠殺並沒有消除這些天意、人事對他的打擊。他感到他的精神幾乎要崩潰了,為了從恐懼和憤怒中掙紮出來,他讓博士們編了首《仙真人詩》,命令樂工們走到哪兒就必須跟著唱到哪兒,他要向上天和民眾宣告,他是個“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的仙真人,誰也別想讓他死!堂堂帝國的皇帝搞到這個地步,就顯得既滑稽又可悲了。

這年秋天,朝廷的使者鄭容出使關東,在回鹹陽的路上,夜過華陰平舒道(今陝西省華陰縣西北六裏),突然看見有個陌生人手拿一塊璧玉,站在路中央。他把使者鄭容攔住,並對他說:“替我把這塊璧玉送給滈池君。”停了片刻,這個人又說:“今年祖龍死。”鄭容不明白他說些什麼,正想問他,這人卻神秘地消失在黑暗中,隻把那塊璧玉放在路中央。鄭容百思不得其解,覺得這件事太奇怪,回到鹹陽,他把那塊璧玉獻給秦始皇,然後又將事情的原委當眾講了一遍。秦始皇聽後,沉默了很久,他自言自語地說:“滈池君究竟指誰呢?”

他突然想到,鹹陽西北不是有一條發源於滈池的滈水嗎?滈池君一定是指滈池水的水神了。

但轉而一想,為什麼要他把這塊璧玉交給滈池君呢?他忙讓禦府的官吏看看這塊璧玉是從哪裏來的。禦府的官吏說,這是他二十八年巡遊祭祀長江之神時,沉入江水中的那塊璧玉。聽到這裏,他終於若有所悟:“秦不是以水德興起的嗎?水神一定是想預示我什麼事情。”

他又聯想到“今年祖龍死”這句話,突然臉色大變,他想:“祖,不就是‘始’嗎?龍,不就是皇帝的象征嗎?‘今年祖龍死’不就是說‘今年始皇帝死’嗎?難道水神要告訴我,今年就是我的人生終點嗎?”

想到這兒,他感到一陣暈眩,簡直有些支持不住了。但他畢竟是帝國的皇帝,怎能在群臣麵前顯示出他的虛弱呢?他勉強振作起來,返回後宮。他內心承受著從未有過的痛苦煎熬,死亡的壓力使他再也支撐不住了,他的生命真的要在今年結束嗎?天地間太不公平了,他僅僅50歲,為什麼所有的人都盼他死!如今連神靈竟然也不想保佑他了。他恨一切人,他也恨神,恨滈池君,他忿然地咒罵道:“你這個小小的山鬼,隻不過能預見一年內的事情,看我熬過這一年,你又該怎麼說!”這時,他借助著對人與神的強烈憎恨,終於又恢複了常態。死亡的威脅使他橫下一條心,堅決要和注定的命運鬥一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