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王朝終結(1 / 3)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各地紛紛起來響應。當時,有一位朝廷的謁者(為國君掌管傳達)從東方回到鹹陽,如實地彙報了各地民眾反叛的消息。昏庸的秦二世聽後大發雷霆,把謁者押入獄中,沒有把各地的農民起義當回事,照舊日夜享樂。後來,有人報告起義軍攻占陳郡,秦二世這才召集博士諸生詢問對策,而不是召集文武大臣前來議事。二世說:“楚地的戍卒攻下蘄縣,進入陳郡,諸位以為應采取何種對策?”

二世的話音剛落,隻見應召的博士諸生30餘人一齊向前說道:“人臣隻能聽命於帝王,不允許懷有二心;臣下懷有異心,即等於反叛,罪死無赦。願陛下急速發兵捕滅盜賊。”

二世聞聽此言,立即改變了臉色。此刻,善於察顏觀色的諸生叔孫通卻獨自站出來答對說:“諸生所說的都不對。現今天下合為一家,毀壞原有郡縣的城牆工事,銷毀兵器,以示天下不再用兵。況且明主在上,法令已頒布於下,使令人人依法奉職行事,四方輻輳於中央,怎會有敢於反叛的人?諸生所言的群盜,不過是一些鼠盜狗竊之徒而已,不足掛齒。下令郡縣守尉捉拿定罪就是了,有什麼值得憂慮的!”

秦二世聽了叔孫通的議論,頓時喜笑顏開地說:“講得好。”在場的一些博士諸生,二世令一一表態,結果有人說是造反,有人說是盜賊。於是,秦二世令禦史查清每個諸生的言論,凡認為是造反的,一一交有關官員審理,以“非所宜言”罪論處;凡認為是盜賊的,一律不予過問。惟有發表令二世高興言論的叔孫通,被賜給帛20匹,衣服1套,並被任命為博士。

隻知貪圖享樂的秦二世,竟昏庸到閉眼不願正視秦帝國大廈將傾的事實,結果是講實話的獲罪,說謊言者受獎。在農民大起義烽火已燃遍秦帝國大地的情況下,居於上位的是這樣一個靠自欺欺人過日子的昏庸而殘暴的皇帝,手下又重用一個善於搞陰謀的趙高,還有一個善於搞政治投機的李斯。在帝國大廈將傾的時候,他們所關心的不可能是如何對付即將埋葬他們的各路起義大軍,而是在宮廷內部自己首先互相爭鬥廝殺起來,上演一出出的鬧劇。

當農民起義軍進至鹹陽附近並被秦將章邯擊退之後,李斯曾多次請求進諫,二世不予允許。一次,二世對李斯進行責問,並引用韓非書中的議論作為根據,說堯與大禹雖貴“有天下”,但卻勤苦勞累一生,死於外地。秦二世說:“貴有天下的人,難道是那種困苦身體、疲勞精神、風餐露宿、粗飯惡食,像臣虜那樣整日從事勞作的人嗎?這是那些無才能的人所努力從事的,並非是賢人的追求。賢人的貴有天下,是專門以天下適用於自己而已,這就是賢人為什麼能夠貴有天下。所謂賢人,必須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日尚且不能使自身得到好處,又怎能會治理天下!所以,我想要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長久地享有天下而又無有禍害,怎麼辦才好?”

麵對秦二世這一通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謬理論,李斯一時未能作出回答。這是因為李斯的兒子李由任三川郡(今河南滎陽東北)郡守,未能抵擋住吳廣所率領的義軍。當章邯統率秦軍擊敗吳廣後,使者追究三川郡失守的責任,牽連到李由,責備身居三公之位的李斯,為何容忍盜賊如此猖獗。李斯正因此事而恐懼,怕自己因此而失去爵祿,一時想不出辦法來。正在為此事犯難的李斯,見秦二世為著“肆誌廣欲,長享天下”而向自己討教,便靈機一動,決定迎合二世的意圖,討二世的歡心,向二世寫了一篇“行督責之術”的上書作為答對。上書的開頭部分說:“賢明的君主,必須是能建立一套辦法而實行督責之術的人,督是察其罪,責是責之以刑罰,督責之術即督察官員犯罪並處以刑罰的方法。對官員進行督察,則臣下不敢不竭盡所能為主上效力。如此則臣主的名份確定,君臣上下的大義分明,如此則天下的賢者與無有才能的人,都不敢不竭盡所能為主上效力。因此明主能獨自一人統治天下而自己卻不受任何限製。如此便可得到無窮的樂趣。賢明的君主對督察之術不可不有所留意。”

李斯的上書於開篇的總論之下,引述了申不害與韓非的有關議論,來進一步闡述君主行督責之術的理論,他的結論是:“督責之術一旦設立並付諸實施,則君主的所有欲望沒有不可得到的。君臣百姓在督察之下補救過失還來不及,哪會有敢於圖謀變亂的?如此則帝王之道完備,可以稱得上能明察君主統治臣下的辦法。既或是申不害、韓非複生,也不會超過這一方法。”

李斯的上書正中秦二世回避現實、幻想永享富貴安樂的下懷,二世閱後十分高興並立即付諸實行。結果,對官吏的督察更加嚴苛,向人民征稅多的官員被稱為“明吏”。結果,犯法而被罰作刑徒的人,幾乎占了路上行人的一半;每日被處死於市上的人犯屍體堆積如山。那些殺人多的官吏被稱為忠臣。這時,二世又問李斯:“這樣便可以算做是善於督責了吧。”

在原楚國境內,人們早就在談論著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楚國隻剩下三戶人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必然是楚。以陳勝、吳廣起義為導火線,反秦的鬥爭烈火燃遍了楚地。劉邦在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起兵,他曾經在都城鹹陽服過勞役。有次秦始皇出巡,他曾躲在後麵觀看。據說他當場曾流露出一句話:“嗟呼,大丈夫理當如此也!”不久,他當了沛縣附近泗水的亭長。亭長的任務,就是負責監督由沛縣送往驪山陵建築工地的民佚。但是途中不斷發生民佚逃跑事件,到了最後,他幹脆把所有的民佚都放跑了,自己也躲得無影無蹤。當時和他一起行動的十幾人就是劉邦起義隊伍的核心人物。另外,在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的外甥項羽,也殺了會稽太守,舉兵伐秦。就這樣,造反的烽火先是在原來楚國境內點燃,接著便波及舊六國全域,興兵伐秦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幾乎也就是在這時候,趙高對二世皇帝說了這樣一席話:“天子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隻能讓人聽到他的聲音,而不能讓群臣拜見龍顏。也正因為如此,天子才自稱為朕,就是兆朕,就是沒有清楚地表露出來的征兆的意思。陛下年紀尚輕,還不能諸事萬般都精曉。清早上朝,萬一事情決定錯了,就會在大臣麵前出洋相,就不能向天下顯示神一般的智慧。陛下還是在宮中深居一段時間,和其他一些熟悉法令的近從呆在一起。隻要有案件,我就向陛下報告。這樣做,大臣們一般的上奏便可以減少,天下也將稱頌聖主。”

自從聽了這番進言,二世皇帝便不上朝了,政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趙高一手遮天。

丞相李斯對此十分不滿,趙高知道後便又耍弄奸計,故意跑到李斯那兒,煞有介事地說:“關東地方群盜很多,而天子居然全無所知,整天抓民佚營建阿房宮,還讓人找一些貓狗一類無用的東西來玩樂。我早就想進諫了,隻是官位太低。這下你正好可起大作用了,你為什麼不進諫呢?”

李斯說:“我當然得進諫了!我很早前就想過這件事。但是,近來天子不上早朝,一直在深宮裏麵,我有話也沒法告訴天子,想見天子也沒有機會。”

趙高聽後假惺惺地說:“丞相真要進諫的話,我瞧準天子有空時就通知你。”

過後不久,有一次,趙高估計二世皇帝正由美女陪著在飲酒作樂,便告訴李斯說:“現在天子有空,可以去上奏了。”

李斯聽後便直奔宮門而去。其結果可想而知,李斯不但沒有見到天子,反而惹得二世皇帝一肚子不高興。秦二世心想:“我一天到晚都有時間,丞相你也不來見我,可偏偏我想要輕鬆一下的時候,你就瞅準這時來了,說什麼有要事上奏,丞相你到底是在蔑視我呢?還是在耍弄我?”

趙高在秦二世身旁,見狀便火上澆油,乘機大講李斯的壞話。他說:“這還了得?當年在沙丘,丞相也參與了密謀。現在,陛下登上了皇位,而丞相的地位卻絲毫沒有提高。他肯定是打定主意想當王侯,讓陛下封給他領地。再有,以前因為陛下沒有下問,所以我也不便說出來。丞相的長子李由是現在三川郡太守,而楚地群盜陳勝一夥都出生在丞相故鄉一帶。因有這層關係,楚地群盜極其猖獗,他們通過三川郡時,李由隻是守城而不出來迎戰。有人傳說李由與群盜互通書信,我現在還沒抓到證據,所以暫時沒有報告。另外,丞相因為負責朝政,所以權勢也已經超過陛下了。”二世認為趙高講得很對,想要立案審問李斯,又擔心情況不夠確實,便派人立案調查三川郡守李由與盜賊私通的情況。

李斯聞聽二世派人調查長子與盜賊私通,這才如夢方醒,知道向皇帝進行勸諫以來一些蹊蹺的事情是趙高從中設計陷害自己,決定麵見二世。當時秦二世在甘泉山的離宮觀看摔跤和說唱滑稽劇的表演,李斯沒有被召見。於是,李斯上書對趙高進行攻擊說:“臣聞知:臣比擬於君,與國君勢均力敵,無不危害於國;妻妾比擬於丈夫,無不危害於家。今有大臣於陛下麵前擅專利害,與陛下無有不同,這是極大的不利。當年子罕於宋國為相,親自主管刑罰,威行國內,終於弑宋桓侯。田常為臣於齊簡公,於國內爵位最高,私家財富與公室相等,又向百姓施以恩惠,下得百姓之心,上得群臣之舉,終於弑簡公於朝,篡奪齊國政權。這都是天下無人不知的。如今趙高有邪惡放縱之誌,反叛之行,好比當年子罕為宋相,田常為臣於齊,兼行子罕、田常篡逆之道而劫奪陛下的威信。陛下如不及早圖謀,恐怕趙高要發動變亂。”

二世看過李斯的上書,半信半疑地對李斯說道:“怎麼竟會是這樣?趙高原不過是一個宦官,但他不因環境安樂而為所欲為;又不因危難而改變忠誠之心,潔身修善,以至於達到今天這種地步。他因忠誠而受到提拔,以誠信而忠於職守,朕確實以他為賢臣,而君侯卻對他表示懷疑,這是何緣故?況且朕年少失去先帝,缺少見識,又不熟悉安國治民之事,而君侯又日年老,恐怕早晚要失去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此情況,朕不把國事委托趙高,又有誰能堪擔此重任?況且趙高為人精明清廉,強而有力,下知人情,上適朕心,君侯不要對他有所懷疑。”

“不是這樣。趙高原不過是一個賤人,不識於道理,貪得無厭,求利不止,地位與權勢僅次於君主,而他的欲望又無窮止,臣因此說目前的形勢甚是危險。”盡管李斯如此揭露趙高篡權的野心,無奈趙高早已取得了二世的信任。二世擔心李斯殺害趙高,私下把這一切都告訴了趙高。趙高對二世說:“丞相所顧忌的唯獨是我趙高,高如死去,丞相便會立即效法田常弑君篡國。”

二世對趙高向來是言聽計從,今見趙高說高死丞相即將弑君篡國,便不假思索地下令:“將李斯交由郎中令查辦!”

趙高奉聖旨審理李斯,李斯身陷囹圄,在獄中仰天長歎道:“真是可悲啊!在昏庸無道的君主麵前,還有什麼可以為他謀劃的!當年夏桀殺賢臣關龍逢,殷紂王殺王子比幹,吳王夫差殺害伍子胥。這三位名臣,難道是不忠嗎?然而都不免於一死,雖身死而他們所忠於的君主並非是明君。我的德行比不上三位賢人,而二世的昏庸無道卻有過桀、紂、夫差,我因忠君報國而死,也就沒有什麼不應該的了。何況二世如此治國怎能不引起禍亂!當時殺兄弟而自立為帝,殺忠臣而以賤人為貴,繼續修造阿房宮,聚斂天下財富。我並非是不勸諫,是他不聽從我的勸諫啊。凡是古代的聖王,都是飲食有節,車器有數,宮室有度,法令與行事有加重百姓負擔而不利於民者一律禁止,因而能長治久安……如今天下已有半數人反叛,而二世內心尚不省悟,以趙高為佐助,我必將看到賊寇兵至鹹陽,鹹陽宮變成一片廢墟,乃至於糜鹿出沒於當今的朝廷之上。”

李斯在獄中總算是明白了形勢,知道自己的處境與歸宿,隻是為時已晚。他末尾對秦帝國和秦二世所說的話,既是詛咒,也是預言。

當時二世命郎中令趙高審理丞相李斯一案,依法治罪,罪名是李斯與長子李由謀反,收捕李斯父子的宗族賓客。趙高在審案期間,對李斯千遍萬遍地嚴刑拷打。李斯承受不住拷打,便胡說一通表示認罪。李斯之所以認罪而不自殺身死,以為自己能言善辯,有功於國,實無反心,僥幸有機會上書為自己申辯,幻想二世省悟而赦免自己。於是李斯在獄中向二世寫了一份上書,書中列舉他在秦國30餘年中所立下的7大功勞。然而上書經獄吏交至趙高手中,趙高令人毀掉上書而不上交二世,說道:“囚徒怎得上書!”

按照秦律規定,罪犯對刑訊下招認的口供進行翻供,刑訊下的口供便失去作為證據的效力,不得依此作出判決。趙高因此而施展詭計,派出自己的心腹門客詐稱是朝廷派出的禦史、謁者、侍中,輪番前往獄中審訊李斯,李斯信以為真,以為是二世派人前來訊問實情,便否認刑訊下的“誣服”。這些人走後,趙高令人對李斯再次嚴刑拷打,李斯才得知上當受騙。後來二世果真親自派人來獄中訊問李斯,以檢證他的口供是否真實。然而,李斯卻誤以為還是趙高在搞鬼,便不再翻供,招供認罪,承認與盜賊私通。使者向二世彙報審訊情況,二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趙高,我幾乎被丞相所出賣。”其實,趙高再次愚弄了二世。二世先前派出調查李由罪證的使者到達三川郡時,李由已被項梁所統率的義軍所擊殺。待使者回到鹹陽,丞相李斯已被下獄問罪。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一案結案,判處腰斬於鹹陽市中。行刑的那天,李斯被帶出監獄大門,與他的二兒子一同被押赴刑場。途中,李斯回首對二兒子說:“我想要與你再次牽著黃狗一道出上蔡城的東門到郊外去追逐狡兔,還能夠做得到嗎?”說完,父子二人抱頭痛哭,李斯父母、兄弟、妻子的三族均被誅殺。

一生追逐富貴的李斯,害怕扶蘇即位後自己與子孫會因此而失去爵祿,與趙高合謀篡改遺詔,殺害扶蘇、蒙恬,立胡亥為帝;後來為免禍又向二世獻督責之術,坑害群臣與百姓,最終免不了被趙高陷害致死,失去的何止爵祿,實屬咎由自取,這便是李斯的可悲下場。

取代李斯成為丞相的,不言而喻,當然是趙高了。趙高為了向群臣顯示自己無上的權力,並在二世皇帝麵前炫耀自己,便耍弄了個小權術。這件事從古至今,流傳很廣。有一天,趙高指著二世皇帝麵前的一隻鹿對二世皇帝說:“這是一隻馬。”

二世皇帝聽後笑了笑說:“丞相,別開玩笑了!明明是鹿,怎麼把它說成是馬呢?”

趙高並不示弱,他請周圍的人出來作證。有的人一言不發,有的點頭稱是。當時凡正直地指出是鹿的人事後都暗地受到了懲罰。自從這件事以後,對趙高的言行,再也沒有人敢出來唱反調了。

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數萬軍隊攻占了關中南邊的武關(今陝西省商縣),直指鹹陽。武關一破,鹹陽危在旦夕。

趙高曾對二世皇帝說過“關東的盜賊沒什麼了不起”,可現在他稱病躲在家中不肯出來。也在這個時候,二世皇帝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左邊的拉套馬被白虎咬死了。二世皇帝於是命人占卜,得知原來是涇水在作怪。為此,二世皇帝親臨涇水邊上的望夷宮齋戒,祭祀涇水,把四匹白馬沉入水中。另外,二世皇帝還派使者到趙高家,責問他盜賊究竟為什麼竟發展到如此地步。

趙高見二世怪罪下來,很是恐懼,便暗中與女婿、鹹陽令閻樂和弟弟趙成謀劃說:“今上不聽從我的勸諫,現在形勢危急,想要歸禍於我們家族。我想要廢掉今上,另立公子嬰為帝。公子嬰仁慈節儉,百姓都聽信他說的話。”

趙高一夥謀劃已定,決定發動宮廷政變。使令郎中令趙成為內應,詐稱發現有一夥強盜,令鹹陽令閻樂召集衛戍部隊追捕盜賊,暗中卻把閻樂的母親安置在趙高家中,然後便聲稱盜賊劫持了閻樂的母親。閻樂以追捕劫持母親的盜賊為名,帶領千餘名宮廷衛士與衛戍部隊直奔二世所暫居的望夷宮。到達望夷宮殿門,首先將守衛宮門的衛令、仆射捆綁起來,賊喊捉賊地說道:“強盜已竄入望夷宮,為何不予以製止?”

“整個宮殿的四周都有衛士巡行防守,戒備甚嚴,怎會有盜賊竄入宮中?”衛令回答。

閻樂不由衛令分說,當即將衛令斬首,帶領士卒闖入宮殿大門。入宮後,士卒們一路射殺,宮中的郎官、宦者都很恐慌,有的逃走、有的格鬥,格鬥者都被殺死,死者有數十人之多。郎中令趙成、鹹陽令閻樂一同進入後宮,放箭射秦二世的禦帳。二世大怒,召左右侍臣捉拿叛賊,侍臣們恐慌而不敢格鬥。其中隻有一名宦者服侍二世,不敢失職離去。二世躲入內殿,對侍者說:“你為何不早些告知我,以至於到了今天這種地步!”這個宦官回答說:“臣不敢說話,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假使臣說話,早就被殺了,怎麼能夠活到今天服侍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