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則不立,商無信則業毀。經商有了好口碑,就等於了有了一塊招攬天下客,財源滾滾來的金字招牌。很多百年老號在惡名中沉淪消失,很多新興商號在美譽中做大做強。好口碑,就是生財之道,經商之本。
1.擁有好信譽,財源滾滾來
信譽是一個人的形象,當然也是企業最重要的形象,更是企業在商務活動中樹立良好口碑的根本。
信譽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就是商業信譽,它涵蓋著營銷與服務兩大內容,其核心是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道德與行為是該形象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基本要求就是不提供偽劣產品,不從事欺騙性活動,不傳播虛假信息,為廣大顧客提供高效、周到、熱情的服務,以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人無信譽則不立,商無信譽亦不立。企業決不可見利忘義,言而無信,甚至背信棄義。從商須守信用,講信譽,信立,則業立;信毀,則業毀。這方麵的教訓是很多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秦末漢初有個名叫季布的大俠,為人仗義疏財,極重然諾,說到做到。久而久之,他的“一諾千金”的品格飲譽粱夢,被人們譽為“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鬱離子·靈立大夫》記載了一個反麵的事例:洛陽有一富商,渡河時翻了船,落入水中,他看到一位捕魚人劃船過來,大喊救命,並許酬百金作為報答,但當漁人將他救起來後,他卻隻支付十金給漁人,漁人責怪他不守信用,富商卻說漁人貪心不足。時隔不久,商人的船又觸礁沉沒,恰好漁人劃船經過,有人勸漁人去救他,漁人說,這個人言而無信,是“許金不酬者”,遂駕船離去。最後,商人溺水而死,是什麼使富商淹死的呢?正是他的失信。
我國不少老字號企業,如貴州茅台酒廠等,之所以能夠生意興隆長盛不衰,就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信譽,而這些企業的良好信譽的獲得,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經過長期的堅持得來的。《水窗春囈》記載:“著名老店,如揚州的戴春林、蘇州的孫春陽、嘉善的鼎盛、京城的王麻子、杭州的張小泉,皆為天下所知,各店得名之始,亦隻循誠、信二字為之。”直到現在,他們仍然飲譽四海。
因此,成功的企業無一不重視信譽,靠建立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市場,贏得了發展。但也有一些企業隻圖眼前利益,搞一錘子買賣,結果不僅砸了牌子,也毀了自己的生意,真是得不償失。“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應成為所有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許多企業不惜重金做廣告、搞慶典,大造輿論,以求擴大影響,卻不注重企業的信譽,不抓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凡是真正的企業家,如果想幹一番事業,就必須從提高企業的信譽抓起,切不可舍本逐末。
著名猶太學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一書中寫道:“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屑也要注意。”
著名企業家包玉剛有一句名言:在這個國際社會裏,生活方式、行動和從前不一樣,還是老傳統好,要有信譽、信用才行,這裏麵關係很大。
好的信譽,是商務活動中最好的口碑,一旦它通過人傳播出去,潛在的市場就會盤活,財富便會滾滾而來。
2.義利兼取,塑造新形象
企業口碑的建樹,從表現上看來自社會的承認、顧客的信任,而從本質上看卻是企業素質與經營理念的客觀反映。今天,企業的成功,更多的來自於形象塑造與誠信經營。
(1)講誠守信,誠招天下客誠實,不做假,不二價,是企業樹立形象的重要方麵。
商業活動與誠信的道德要求是緊密相關的,俗話說:“騙得了頭一次,騙不了第二回。”你若不“仁”,“回頭客”就會越來越少,這樣,到頭來還是賣者吃虧。因此,講誠求信,是維係商品交換,保持商譽必不可少的要求。
在我國,曆來就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重視信譽、講究信用等道德要求。孫中山先生曾說:
“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麵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在商業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中國人交易,沒有什麼契約,隻要彼此口頭說一句話,便有很大的信用……譬如定貨的時候那批貨價訂明是10000元,在交貨的時候隻值5000元,若是收入那批貨,便要損失5000元,推到當初訂貨的時候沒有合同,中國人本來把所訂的貨可以辭卻不要,但是中國人為履行信用起見,寧可自己損失5000元,不情願辭去那批貨,所以外國在中國內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讚美中國人,說中國人講一句話比外國人訂了合同的,還要守信用得多。”
可見,強調嚴格守諾,保持信用,是我國商業活動中的優良傳統。
晚清時期創辦的杭州胡慶餘堂之所以聲名卓著,就在於他遵循“誠信為本,取信於民”的商業道德。該堂的營業廳內掛有兩塊巨匾,一塊朝著顧客,上書“真不二價”四字,另一塊麵對櫃台,上有創辦人胡雪岩親筆手書“戒欺”二字,旁邊有一段小字:“凡有貿易均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厚利……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致欺餘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這兩塊匾額既充分表明了胡慶餘堂的經營宗旨,又給顧客以誠實可信的印象。時間一長,胡慶餘堂“雪記”招牌便成為貨真價實的代號,深受廣大客戶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