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之所以如此深入地介入這些民族主義團體,對各種有關民族主義的問題全麵地發生興趣,據說是因為受了伊藤哲夫、中西輝政、西岡力、島田洋一、八木秀次、岡崎久彥等六位“智囊”的影響。日本社會將前五人稱為“保守論壇的五位論客”。今天日本所說的政治上的“保守”,意義比較曖昧。按照保守派自己的解釋,保守不是守舊,而是指在不改變現有政治製度的前提下,積極提倡恢複日本的優良傳統,追求日本自己的精神,即所謂“保守革命”。從以上這些政治動作中可以看出,安倍晉三的確是受到了這六位“智囊人物”的影響。
伊藤哲夫1984年2月設立日本政策研究所,並自任所長。研究所的宗旨為:“立足於保守主義,進行政治分析和政策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也就是說,伊藤哲夫將這個研究所自我定位為自民黨的智庫。他的目標為聯合日本會議,以及保守論壇的代表學者、評論家們,形成社會力量,糾正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思想領域中缺乏基本國家觀念和政治哲學”的現狀;在有關日本國家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利用自己在國會議員中的影響力對日本政府製定政策施加影響。該研究所除了出版政論形書籍之外,還發行月刊《明天的選擇》作為主要言論陣地。
伊藤哲夫在國內政治問題上,反對夫婦別姓、反對給在住外國人以參政權;在有關曆史認識的問題上,指責當年的細川護熙和村山富市政權過度聽從中韓兩國意見,奉行“自虐外交”政策,在教科書中加上了“從軍慰安婦”一說等。他的助手叫岡田幹彥,出生於1946年,甚至大學都沒有畢業,卻也是一位極具煽動能力的刀筆,現在擔任《明天的選擇》編輯部主任。“日本研究所”的最大特點,就是打著“追求日本曆史精神”的招牌,通過《明天的選擇》對所有隻要是在他們看來與日本的政治前途有關的所有問題上積極發言。比如說,憲法討論問題、外交和防衛、曆史教科書問題、靖國神社問題和夫婦別姓問題等。伊藤哲夫的設計比較巧妙,通過積極發言不斷擴大自己的言論範圍,不僅能夠得到更多的日本社會保守勢力的支持,同時又因此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效果相輔相成。他們支持為修憲而設立“國會憲法調查會”,支持修改“教育基本法”,支持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因為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和讀者群,伊藤哲夫自詡日本研究所為日本的“保守言論的司令塔”。
出生於大阪府的中西輝政,197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國際關係史。回國後先後任京都大學法學院助教、三重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靜岡縣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1995年後任京都大學綜合人間學部教授。中西輝政著述頗豐,獨自執筆以及與其他右翼學者、評論家共同執筆的著作達30餘本。他從文明的視點分析當代的國際關係,因而對戰後日本的民主主義體製也頗有獨特認識和批判精神。其1996年出版的《大英帝國衰亡史》分析“日不落帝國”的英帝國由盛變衰的曆史,曾獲得日出版文化獎和山本七平獎。但是,中西輝政因為對共產主義製度反感,甚至讚揚麥卡錫主義。在當代國際政治問題上,他主張與美國保持軍事同盟關係,以牽製中國和俄羅斯。然而,他由於對歐美文明的價值持懷疑態度,所以並不相信美國政府能夠一直與日本站在一起,因而他從2003年起就公然主張日本要發展核軍備。
2004年在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的《作為帝國的中國》,是中西輝政在中國史研究方麵的集大成之作。該書主要是從中國香港的政策,中國對東南亞政策、對北朝鮮政策、對歐美政策、對日政策等方麵全麵批判中國的外交政策,倒打一耙,將中國描繪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中西輝政極為關心日本國內政治,常常在《正論》、《諸君》、《聲音》等為右傾保守派提供發言渠道的政論性雜誌上發表文章,對日本社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02年他獲得專門為右翼言論所設的正論大獎。因為中西輝政的寫作範圍大大超過了他原來的日美、日歐關係史領域,因而也常常被日本社會評論為毫無根據地信口雌黃,缺乏作為一個曆史研究者的基本素質。例如:“神戶大阪大地震時,從屬於在日朝鮮人的房子下麵發現了武器庫,藏有大量的北朝鮮的武器”,“2002年小泉純一郎首相訪問北朝鮮時,曾經有10分鍾趕走隨員獨自與金正日密談”,“炸死張作霖是蘇聯和共產國際所為”,“出生率的下降不足為懼。貧富差距擴大,買不起避孕套的貧困階層一增加,出生率馬上就會上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