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民族主義”這把雙刃劍(1 / 2)

原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當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隻要我們這些知道戰爭的人還在這個社會的中樞上一天,日本就會安全一天。當沒有經曆過戰爭的人在政治上出頭、占領了日本社會的中樞時,日本就危險了。”戰後出生、卻能夠以民族主義為平台並嶄露頭角的安倍晉三迅速上升為日本的政治明星,並進而當選為政府首相一事,正好印證了田中角榮對日本在何種條件下會出現戰後民族主義的論斷。

因為安倍晉三早在進入小泉政權以前,就已經通過在這些國會議員團體中的積極活動,掌握了民族主義符號的運作方式。在小泉搭起的民族主義舞台上的一番出色表演又讓安倍嚐到了民族主義為他帶來的巨大社會效應的甜頭,所以許多媒體很早就預測,安倍上台後一定不會輕易放棄民族主義這把還可以用來鞏固政權的工具。安倍晉三一上台,就遇到了北朝鮮不顧世界各國反對而強行進行核試驗的事件。這件事,也正好給安倍晉三的民族主義政策提供了絕好的時機。

2006年10月9日北朝鮮進行了核試驗後,日本國會眾議院10日就以從未有過的速度全會一致通過了對北朝鮮的抗議決議。接著,日本政府又於11日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對北朝鮮的經濟製裁決定。安倍晉三還利用當月日本為聯合國安理會議長的時機,積極推動安理會形成了對北朝鮮的經濟製裁決議。乘北朝鮮核試驗問題成為日本社會矚目焦點的機會,安倍晉三在2006年9月26日到12月19日的第165次國會會議期間,設立了“國會關於北朝鮮綁架問題特別委員會”、通過了“改正教育基本法案”(11月16日)和將“防衛廳”升為“防衛省”的法案(11月30日)。尤其是後兩個法案,使日本在擺脫戰後體製、走向一個“正常國家”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其作用絲毫也不亞於小泉政權2001年11月為派遣日本自衛隊到海外活動開路而製定的“恐怖主義對策特別措施法”。安倍晉三還提出爭取在下一屆國會中通過“國民投票法”的目標,以為“修憲”,並進而使日本最終徹底擺脫戰後體製、走向一個“正常國家”打通道路。

戰後的日本政府在美國的指導下,汲取戰爭時軍隊獨斷獨行的教訓,成立了“自衛隊”。與軍隊不同,自衛隊實行民官統製,設立低於“省”的“防衛廳”。1964年,自民黨曾經提出防衛廳升格的問題,但是遭到在野黨和社會的堅決抵製而沒有成功。即使這一次,根據日本國家電視台NHK的民意調查,讚成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的國民為25%,而反對的國民仍然占到30%。因為大量的日本國民也懷疑能不能得到曾經受到日本侵略的近鄰各國的理解,能不能夠繼續日本戰後隻進行防衛、不向外出兵的路線。然而,借此次被朝鮮核試驗給日本社會造成的危機感,日本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安倍晉三通過國會之手葬送了這個傳統。

安倍晉三還希望通過這次機會,繞過日本現有憲法對“集團自衛權”的限製。自衛權指在受到不正當侵略時以武力排除的權利,這是國際法上規定的每個主權國家的權利。但是因為有過發動侵略戰爭的不光彩曆史,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1.國家永久放棄戰爭,放棄以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糾紛的手段;2.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武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而“集團自衛權”,指“不論本國是否直接受到攻擊,都有阻止對與本國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受到武力攻擊的權利”。因為日本憲法規定日本的自衛權必須限製在最小範圍內,所以一旦日本自衛隊與美軍共同行動、即行使集團自衛權,就違反了憲法的精神。因此,哪一屆政府都不敢直言日本有“集團自衛權”,日本也一直沒有配合美軍共同建立MD(導彈防衛)係統。這次,安倍晉三政權卻公然主張與美軍共同建立MD係統屬於日本的自衛權,而非“集團自衛權”。

安倍晉三挑選的自民黨政策調查會會長、他的盟友中川昭一在訪問美國時,甚至強調日本有必要探討核軍備問題。接著,外務大臣麻生太郎也在日本國內與中川相呼應,發出同樣的言論。中川和麻生的發言,引起了包括自民黨在內的日本社會的一片聲討。前自民黨幹事長山崎拓就提出,這兩個人如果再亂說就要罷免他們。然而安倍晉三卻對此不直接加以批評,隻是說作為政府堅持無核三原則,民主國家中不能“封殺輿論”,有這種議論也不必大驚小怪。安倍晉三從內心來說,也希望日本具有核武器。據神戶的《保衛憲法灘區之會》2006年9月25日發行的32號通訊揭露,安倍晉三曾經在2002年2月發言:“日本持有小型核武器是沒有問題的。”一旦受到北朝鮮的攻擊,“(日本就應該)使用核武器攻擊北朝鮮並將它變成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