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理財家。他出身於洛陽一個商人家庭,先後協助漢武帝處理政務幾十年,從財政經濟等具體措施和理論上支持並捍衛了漢武帝的政治主張。他在13歲時就受漢武帝賞識,提拔為侍中,後做到大司農。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又加上他本人縱遊幸、營宮室、揮霍無度,以致府庫空虛、入不敷出。為了擺脫財政困境,桑弘羊對經濟政策進行改革,主要措施有增加賦稅,改革幣製,鹽、酒、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而桑弘羊是參與這些改革政策製定、執行和實施的重要人物之一。漢昭帝時他做了八年的禦史大夫,是一位傑出的理財專家。
(一)富冠之地商人之子
洛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和政治古城。自從周公將其作為東征的根據地之後,洛陽就成了周朝統治天下的軍事和政治的中心。周平王東遷後,洛陽的地位也由陪都一躍而成為正式的都城,因而其地位也愈加顯得重要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洛陽也成為秦的領地,洛陽城市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了,成為呂不韋的食邑。所謂食邑,是中國古代諸侯賞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古代講究“受民受疆土”,就是說在封賜土地時,連同土地上的勞動者也一起分封。洛陽不僅是軍事政治重鎮,同時也是自戰國時起就形成的一個商業大市。周公征服殷人後把俘虜的殷人以“頑民”的稱號安置在洛陽。周書裏的《洛誥》一篇,就是周公對這些頑民的稱呼。這些“頑民”是被排斥在政治活動之外的,但是他們總要生存,因而這些人多數都會經商。久而久之,到了戰國時期,經商便成為洛陽人的重要職業。中國民間有句話叫做“官商一家”,官商如何成為一家人呢?這乍聽起來是不可思議的。在戰國時期,一些人經商致富後,就參與了政治活動,逐步步入了朝堂之上。如蘇秦、白圭、賈誼等政治家和商人,都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地方,經商重財的風氣使人們都想經商賺錢繼而再進一步謀取其他利益。
桑弘羊就出生在這個富冠之地的一個工商奴隸主家庭。
由於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為桑弘羊立傳,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桑弘羊的詳細家世。隻知道他出生在洛陽商賈家庭,並且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已榮升為天子的侍從之臣。
由於深受地域和家庭風氣的影響和熏陶,桑弘羊從小就對商業經營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對古代著名的商人白圭、子貢等也十分推崇。但他卻沒有繼承父業去經商。桑弘羊十分善於心算,這也是他少年得名的原由所在。在大多數人用算籌的時代,一個13歲的少年已經擅長心算,這雖然與他出身商人世家有關,但也有天賦在其中。鑒於此,桑弘羊13歲便被選為侍中,進入長安宮廷,長期跟隨在漢武帝左右。
侍中是在原有官職上進行加官以後的職官,上至列侯、將軍,下至太醫、郎中,都可以加官為侍中。當了侍中,就可以經常出入禁宮,接近皇帝。在漢代,一般以丞相為首的官僚係統負責處理國家事務,但其中的官員卻不可以隨便進入宮廷麵見皇上。而當了侍中就可以伴隨在皇帝左右,因而很受大家重視,成為升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被加官為侍中的,一般都是貴族子弟和著名的儒生,其餘的人很難做到。那麼,當年僅有13歲的桑弘羊,既非貴家子弟,也非名儒,他怎麼能當上侍中呢?大多數學者認為桑弘羊是通過貲(訾)選為郎的。也就是說,是通過買官的手段進宮,然後借助心算 的本領被加官為侍中的。但也有人認為:很可能少年時期的漢武帝聽說了桑弘羊心算的技能,於是召他入宮伴讀。加以侍中的虛銜,是為了方便他出入皇宮。西漢時期,為官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由官員舉薦。而舉薦也隻有像郡太守、諸侯王這樣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能有舉薦的權利,而借此機會,他們當然會推薦自己的子弟,因此,桑弘羊不會有這種機會;另一種是拿錢買官,也就是“入粟補官”,桑弘羊作為商人的兒子,其家庭有能力這樣做,他大概就是走的這條路,在他13歲的時候,他家就為其花錢買了個侍中。買官這種現象在漢武帝時很常見。被加官為侍中的,往往是一些有才幹的青年,如衛青、霍去病、霍光、桑弘羊這些以後的文武大臣,都曾當過武帝的侍中。漢武帝的這些侍中,並不僅僅是幫助他做點身邊的瑣事,也與他商量一些軍國大事,遇到大臣與他的意見不合時,還常常讓他們出麵與大臣們進行辯論。如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的侵擾,決定在河套築朔方城,禦史大夫公孫弘多次上書反對,漢武帝就讓侍中朱買臣等人與公孫弘辯論,說服了公孫弘,使他轉變為築朔方城的積極支持者。